游客
题文

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方法Ⅱ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图中④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__________。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______;如果让F1按(五)、(六)过程自交一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
(5)如果方法Ⅰ中(二)过程中掺杂了一些花药壁细胞进去,由花药壁细胞经过(三)过程形成的植株一定是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突变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表示某适宜温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a时,A植物的呼吸强度比B植物的呼吸强度(填强、相等或弱);A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是mg/m2.h;A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阶段。
(2)A和B两种植物,适于在弱光条件下生长的是;当光照强度为b时,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此时叶绿体中的ADP的运动方向是
(3)当光照强度为b时,A植物照光X小时,然后黑暗12小时,能够使叶片干物质的量和处理前一样,则X=小时。

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有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请分析回答:
(1) B(b)与Y(y)存在于______(一对/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孟德尔的定律。
(2) 亲本中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的基因型依次是
(3)F2中的黄颖含有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如要选育出纯合黄颖,操作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谷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谷氨酸钠是它的钠盐,是味精等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目前谷氨酸生产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发酵。

(1)谷氨酸的R基为—CH2—CH2—COOH,其结构式为
(2)图甲中表示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携带谷氨酸的一种转移RNA,与该谷氨酸对应的DNA片段的碱基顺序为
(3)用于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通常由豆饼的水解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生物素等配制而成。这样的培养基从物理性质分析属于培养基。由培养基的成分分析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如果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从发酵过程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
(4)根据乙图分析在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氨水,它不仅为细菌生长提供所需的,而且起到调节培养液的作用。
(5)某厂的发酵液因被噬菌体污染,菌群死亡殆尽。而人们从中获得了少数可抵抗噬菌体的新菌种。细菌这种变异的产生来自于
(6)用图丙中的发酵装置进行谷氨酸发酵可以大大提高产量,试阐述原因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而不是生长素直接促进细胞的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5mol/L生长素溶液(浓度适宜),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取其胚芽鞘并去掉尖端,平均分成三组。切除胚芽鞘尖端的目的是。②将平均分成三组的胚芽鞘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测量并统计各组的,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完成下表):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
1
10只胚芽鞘+10-5mol/L生长素溶液

2
10只胚芽鞘+ PH为5.0缓冲液
胚芽鞘生长明显
3

胚芽鞘生长不明显

20世纪50年代,卡尔文及其同事发现了卡尔文偱环,他因此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通气管向密闭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以控制CO2的供应,密闭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以控制光照的有无。
(1)卡尔文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发现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CH2O)中。将反应时间缩短到0.5 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这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来探究CO2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
(2)卡尔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探究卡尔文偱环中固定CO2的化合物,这时他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其改变的实验条件是,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质是C5
(3)为了保持小球藻中的化合物停留在某一状态,卡尔文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水浴中处理,其目的是使,导致化学反应停止,然后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法,分离出各种化合物。
(4)科研人员对水稻进行了产量与播种量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kg·hm2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产量(kg·hm2
4500
5500
6500
7500
7300
6500
5000

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要获得最高的水稻产量,在播种时应该做到
②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外界因素分析,播种量大于12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的原因有。(写出其中两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