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72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 ·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C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作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编号
初始
pH
废水样品
体积/mL
草酸溶液
体积/mL
蒸馏水
体积/mL

4
 
10
30

5
60
10
 

 
60
 
20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7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课题组队铁明矾[Al2Fe(SO4)4 ·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假设二:             ;假设三:             ;……
(4)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72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实验①中的铁明矾,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与实验①相同,进行对比实验
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
若溶液中的Cr2O72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一成立;
若溶液中的Cr2O72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一不成立;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探究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早提出关于有机化合物中元素定量分析方法:用CuO作氧化剂(在氧气流中)将有机物氧化,再对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有机物的实验式。现取m g某种氨基酸(CxHyOzNp)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CO2、H2O和N2。实验在下图装置中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开始时,先要通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装置图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用字母填空,下同)_________,操作时应先点燃________处的酒精灯。
⑶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读取N2的体积是,应注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实验中测得N2的体积为V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为确定此氨基酸的分子式,还需要的有关数据有_______________。

A.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 B.生成水的质量
C.通入氧气的体积 D.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室鉴定氯酸钾晶体和1-氯丙烷中的氯元素,现设计了下列实验操作程序:①滴加AgNO3溶液;②加NaOH溶液;③加热;④加催化剂MnO2;⑤加蒸馏水过滤后取滤液;⑥过滤后取滤渣;⑦用HNO3酸化。
(1)鉴定氯酸钾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填序号)。
(2)鉴定1-氯丙烷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填序号)。

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管里盛有15 mL 30% KOH溶液,并置于水浴中;③的试管里盛有15 mL 8% NaOH溶液,并置于冰水浴中;④的试管里加有紫色石蕊
试液;⑤为尾气吸收装置。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 制取氯气时,在烧瓶里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通过_____________(填写仪器名称)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实验时为了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可在①与②之间安装盛有_______(填写下列编号字母)的净化装置。
A.碱石灰 B.饱和食盐水 C.浓硫酸
⑵ 如果将过量二氧化锰与20 mL 12 mol·L-1的盐酸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氯气明显少于0.06 mol。其主要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比较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二者的差异是


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②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下图
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填写编号字母);从②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⑷ 实验中可观察到④的试管里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如下变化,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实验现象
原因
溶液最初从紫色逐渐变为_______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使石蕊变色
随后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溶液从无色逐渐变为_______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装置如下:
实验一:实验探究电极的构成〈甲图〉

①A、B 两极均选用石墨作电极,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② A、B 两极均选用铜片作电极,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③ 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④ A极用锌片,B极用石墨,发现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的构成〈甲图,A极用锌片,B极用铜片)
①液体采用无水乙醇,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改用硫酸溶液,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B极上有气体产生。
结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对比实验,探究乙图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将锌、铜两电极分别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发现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明显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对该同学的实验,同学乙提出了如下疑问,请你帮助解决。
(1)在甲图装置中,若A 为镁片,B为铝片,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电流计的指针应向_______偏转。
(2)一根金属丝两端分别放在图乙的两个烧杯之中,电流计指针_______(填“能”或“不能”)偏转。
(II)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
(2)当电路中转移0.01mol电子时,两电极的质量差为g。

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

试回答:
(1)写出B的化学式D的化学式
(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
(3)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存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证明存在的现象是。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