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
|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
|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
|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它三句明显不同。这一句是
| A.“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
| B.“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 C.“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 |
| D.“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
|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D.北约的建立 |
1999 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
|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
|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
|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