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援疑质理 援: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略无慕艳意 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 之 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呼尔而 之
②万钟 我何加焉
③是亦不可以 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本段主要采用 、 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①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③,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④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注】①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②杖屦:穿麻鞋拄杖行走。③下:旁。④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词辩纷然
②惭俯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基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备受李承乾崇重,②步舆: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③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
A.未尝稍降 色 |
理顺 直 |
B.竭忠尽 之事 |
此悉贞良死 之臣 |
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 |
虽乘奔御风,不以 也 |
D. 百里之命故 |
临崩 臣以大事也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
(4)【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太子在拜师,求学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
【注】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 |
|
③或立于陂田 |
或: |
|
④故名之曰 |
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