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偃,字仲弘,庐江人,司空尚之中子也。举秀才,除中军参军,召为太子洗马,不拜。元嘉十九年,为丹阳丞,除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伏计贼审有残祸①,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②无遗,而士未精习。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③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窃谓当今之弊易衄④,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⑤,以齐天道。”帝不悦,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元凶弑立⑥,以偃为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于旧臣。转吏部尚书。尚之去选⑦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相得甚欢。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世。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世祖与颜竣诏曰:“何偃遂成异世,美志长往。与之周旋,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往矣如何!宜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本官如故。”谥曰靖子。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残祸:指北魏内部发生混乱。②庙算:指战略战术。③流佣:指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④衄:nǜ,挫败。⑤含垢藏疾:形容宽容大度。⑥元凶弑立:指太子刘邵杀死宋文帝自立为帝。⑦选:指负责举荐官吏之事。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访之群臣访:看望;访问。
B.之则势艰薄:接近;迫近。
C.太子中庶子领:兼任。
D.尚之选未五载去:离开。

以下各组句子,全部表明何偃备受宠信的一组是 (      )
①使偃行义阳国事                   ②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③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             ④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
⑤上表解职,告医不仕               ⑥名医上药,随所宜须

A.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偃父子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何偃的父亲何尚之担任过司空、尚书令等,何偃本人所任官职礼部尚书也对朝廷人事有一定干预权。
B.何偃勇于进谏,力阻皇帝北伐。太祖想趁北魏内乱发动战争,何偃认为时机不到,北伐容易引发国内矛盾,应兴利除弊,顺应天道。
C.何偃为官机敏,有赞誉之声。刘劭杀父继位后,何偃父子同处权力巅峰,虽使人为之战栗,但父子二人皆因巧于处事而赢得赞誉。
D.何偃官位高,引发同僚不满。何偃和侍中颜竣同在门下省为官,起初二人相处比较融洽,但后来因何偃升职逐渐招致颜竣的不满。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计贼审有残祸,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2)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
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去焉去:离开,离去
9.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5分)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已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起:起居,居住
B.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讦:斥责,批评
C.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游:交游,交往
D.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文:华美,美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具体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A.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觉得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1.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5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5分)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肉相发歌喉 B.茶铛旋煮旋转
C.轿夫擎燎火炬 D.吾辈始舣舟近岸停船靠岸
9.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
A.①②B.③⑥C.④⑤ D.⑤⑥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有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臣抑而不闻闻:听到
B.复构以罪罢之构:陷害
C.时斗米直十三缗直:通“值”
D.昼抚膺痛苦膺:胸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散其家之所有 B.①遇饿者则赈之
②句读之不知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D.①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②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
译文:。
(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3)道经华山,祷雨岳祠,泣拜不能起。
译文:。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馒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馒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馒:通“镘”(màn),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派遣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返回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功:成效
D.抑丰悴有时时:时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为宣扬与发挥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
B.本文继承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作者借人物之口,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C.作者对当时社会吏治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并认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D.本文议论时政,言辞犀利,高瞻远瞩;写人叙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