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英国没有专门的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李靖堃《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杀伐,无割大陵,……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管子杂篇·七臣七主》
(注:管仲的“春禁”,就是春天不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
(1)概括材料一中管仲的观点。
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在1919年1月28日的辩论中,中国代表顾维钧发言。他以流利的英语慷慨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之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他把孔子比作耶稣,山东比作耶路撒冷,阐明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犹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以此争取西方代表的同情。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发言是在哪一国际会议上?简述山东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材料三 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国际背景和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材料四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外相松冈力主先北进而后南进,但多数人反对,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军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材料五根据军事法庭宪章,法庭有权审理三种犯罪:破坏和平罪、普通战争犯罪及违反人道罪。犯有这三种罪行的战犯通常分别被称为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此次审判就是“东京审判”,中国派出法学界权威、立法院立法委员梅汝璈出任法官。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是指哪一法庭?说明审判的法律依据是哪一国际公约?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36分)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1)依据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6分).
材料二《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8分)
材料三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3)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材料四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无
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4)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内容?(6分)
(5)结合材料一与材料四,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