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内容、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表

年代
美国
联邦德国、英、法、日之和
1948年
54.6%
19.6%
1970年
37.8%
31.5%

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50年
1960年
1971年
1972年
美国
48.5%
31.2%
9.7%
7.6%
日本
1.3%
3.2%
12.4%
12.3%
欧共体各国

26.5%
30.0%
29.6%

材料三由于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商品积极打入美国市场,加上爆发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20亿美元。面对这种情况,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决定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此项政策一旦实施,将使西欧六国对美国出口货物的87%受到影响,美国的出口货物要缴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将使日本每年损失20亿美元。日本和西欧六国联合起来,同美国进行斗争。西欧六国坚决要求美国取消进口附加税,否则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经过西欧六国和日本的坚决斗争,美国最终取消了进口附加税。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二战”后初期西欧及日本同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2)与“二战”后初期相比,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0年代初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经济关系。(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近代中国意义不大。”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义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遏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材料四: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国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采取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
材料五:“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在宪章已有七个世界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根据的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分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请结合史实说明材料的不当之处。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5)据材料五,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锰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姻率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