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韩非子》
(1)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子关于选拔官吏的观点。结合所学,从人才选拔角度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所谓的行省,就是“行中书省”,属于中央政府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本来,“省”的称谓是宫禁的意思,当年设置三省,本是君权集中的体现,但是隋唐以后,省的设置脱离了原本宫廷附属机关的本意,变成纯粹的行政机构。到了金元,又进一步演变成了地方建制的代称。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根据材料,概括“省”演变的过程。
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1)据图一,秦朝疆域在规模上有何特点?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2)“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指古代希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成果?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希腊成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原因。
(3)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制度渗透到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据图三,说明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的原因?
(4)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使得古代政治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综合上述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制度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该条约是哪次战争的结局?简述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
斯的观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2010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代表民革中央提出建议,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国家应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国纪年,目前台湾地区依然采用此纪年法,那么2011年时值民国纪元的哪一年?
(2)从今年年初开始,武汉、广州、南京、广东中山、北京等城市就开始了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落户权的争夺战,你认为上述哪些城市能够参与其中?请简要说明理由。(只要回答其中两个即可)
(3)试从辛亥革命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角度说明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提议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理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图示一到图示二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理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