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896年李鸿章到访美国之际,《纽约时报》用李鸿章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来打响自己的广告:“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日周报》”,反映出李留给美国人乐于学习西方知识的积极形象。最能说明李鸿章这一形象的是
A.奉行“外须和戎”,签订屈辱条约 | B.镇压太平天国,力图挽救清朝统治 |
C.办理洋务事业,引入西方工业文明 | D.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民族轻工业 |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D.新时期(197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下列有关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和教育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
③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
B.借鉴国际惯例 |
C.改革开放的需要 |
D.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
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