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 | B.孟子 | C.朱熹 | D.王守仁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C.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 D.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周 | B.春秋战国 | C.唐末宋初 | D.元末明初 |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学术上
A.提倡经世致用 | B.主张“知行合一” |
C.颠覆理学传统 | D.主和西为中用 |
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明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