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个2分,共6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互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三国志·魏志》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任
B.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之典:掌管,主持
C.著诗、赋、论、议六十篇垂:流传
D.为魏讽所引:牵连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组是(   )
①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④乃之荆州依刘表 ⑤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看重他。
B.王粲借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懂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是事先写好的,不能再增加文字。
D.虽是写史,强调客观,但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写王粲的结局时还是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婉惜之情和怜惜之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列观:一般的宫殿
B.相如奉璧奏秦王奏:呈献
C.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问的原则和方法
D.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却:后退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②秦强而赵弱
B.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D.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下列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光辉形象。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才困。在这危急关头、一筹莫展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而蔺相如也确实是一个身手不凡的人,困扰满朝文武的难题,在他面前,三言两语就予解决。
C.司马光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D.如果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是外困,那么“将相和”则是缘于内忧了。相如由于“口舌为劳”“位居廉颇之右”时,作为战功卓著的一代良将廉颇大为不满,扬言“见相如。必辱之”。

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贝委信如此
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日:“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一:竟然
B.朕将属以孤幼属:托付
C.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并:并且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绩对主上“忠诚”的一组是()
①总启魏公,听公自献②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③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④遂得突厥畏威远遁
⑤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⑥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

A.②③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最初辅佐李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归顺了唐朝;而李绩仍占据李密原来控制的十个郡。
B.李绩把自己占据的州县的百姓及士兵登记造册,并全部禀告给李密,让他自己献出这些土地和民众,把功劳留给李密。
C.李绩行军打仗,善于谋划,遇敌随机应变,在讨击外族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太宗称赞李绩就是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也比不上他。
D.李绩深受太宗恩遇,太宗先后封他右武侯大将军、并州都督、兵部尚书等职;李绩突发重病,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2)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微:悄悄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
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游三游洞记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许:左右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
C.而地得因人以显因:依靠
D.山川之胜胜:优美的景色

下列句子分别能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二石柱屹立其口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受,有扣击时 “如钟”“如磬”“逄逄然”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宛如空谷足音,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作者由白居易等三位唐人共游此洞,想到其后到此游历的欧阳永叔和黄鲁直,继而联想到自身的“幸”与“不幸”,进一步推想陈公的“幸”与“不幸”,从抒发游历感想进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辨。
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史,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夫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史,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①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待者,取亲中裙厕②窬③,身自浣涤,复与待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徒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释:①谓闲燕之时。燕,安也。②厕,通“侧”,侧身。③窬,水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从我乎?若:如果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名:名字
C.万石君让曰让:退让 D.乃谢罢庆谢:喝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建元二年,郎中令工臧以文学获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D.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②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复与待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原为河内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态度恭敬,后来他的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做到了才千石的官位,由此他被呼为“万石君”。
B.石奋的谨慎恭敬甚至影响到他家的仆人,他以恭敬态度对待皇上有时赐给他食物,服丧时悲哀而伤痛,由此石奋家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
C.石奋的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然后亲自洗涤长辈的衣服,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回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很生气,自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大步快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4分)
(2)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4分)
(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