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
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刘姓
邑刘姓,虎而冠者也。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有田数亩,与苗某连陇。苗勤,田畔多种桃。桃初实,子往攀摘;刘怒驱之,指为己有。子啼而告诸父。父方骇怪,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苗笑慰之。怒不解,忿而去。
时有同邑李翠石作典商于沂,刘持状入城,适与之遇。以同乡故相熟,问:“作何干?”刘以告。李笑曰:“子声望众所共知;我素识苗甚平善,何敢占骗。将毋反言之也!”乃碎其词纸,曳入肆,将与调停。刘恨恨不己,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未几,苗至,细陈所以,因哀李为之解免,言:“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李呼刘出,告以退让之意。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苗惟和色卑词,无敢少辨。
既罢,逾四五日,见其村中人,传刘已死,李为惊叹。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俨然刘也。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李逡巡问曰:“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刘不答,但挽入村,至其家,罗浆酒焉。乃言:“前日之传,非妄也。曩出门见二人来,捉见官府。问何事,但言不知。自思出入衙门数十年,非怯见官长者,亦不为怖。从去,至公解,见南面者有怒容曰:‘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一人稽簿曰:‘此人有一善,合不死。’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便云:‘暂送他去。’数十人齐声呵逐。余曰:‘因何事勾我来?又因何事遣我去?还祈明示。’吏持簿下,指一条示之。上记: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一人夫妇完聚。吏曰:‘非此,则今日命当绝,宜堕畜生道。’骇极,乃从二人出。二人索贿。怒告曰:‘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二人乃不复言。送至村,拱手曰:‘此役不曾啖得一掬水。’二人既去,入门遂苏,时气绝已隔日矣。”
刘自此前行顿改,今七旬犹健。去年,李诣周村,遇刘与人争,众围劝不能解。李笑呼曰:“汝又欲讼桃树耶?”刘芒然改容,呐呐敛手而退。(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刘姓,虎而冠者也虎而冠:像披着人衣的老虎
B.因哀李为之解免哀:哀叹
C.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殷殷:很热情地
D.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稍霁:稍微消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B.怒不解,忿而去
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
C.刘以告
以同乡故相熟
D.将毋反言之也

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某“虎而冠”的一组是()
①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②刘怒驱之,指为己有
③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
④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
⑤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
⑥罪恶贯盈,不自悛悔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某到沂县后恶性不改,对于苗某种在地边的桃树硬说是自己家的,还对苗家的儿子摘桃大加制止,并赶到苗家门前进行辱骂。
B.当李翠石撕毁刘某的状纸,要以后要对刘苗两家进行调解后,刘某竟然偷偷拿当铺里的纸笔,重新写了状纸,以备日后再告。
C.苗某虽然对刘某的行为一再迁就,希望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但对于流行的无理取闹,还是不甘示弱的。
D.刘某虽然人面兽心、恶贯满盈,但毕竟也做过好事,崇祯年间就曾救活一对夫妇,这使得他他得以不被阴曹地府处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
译文:
⑵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注]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史记·夏本纪第二》)
[注]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六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不违:依从
B.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不成:不行,不可以。
C.陆行乘车,水行乘船乘船:乘坐船只。
D.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B.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C.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以告成功于天下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夹右碣石,入于海
下列四组句子。分表表现大禹“敏给”和“克勤”的一项是()

A.①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②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B.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②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C.①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D.①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②天下于是太平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禹的声音和身躯都非常标准,借此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
B.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到惩罚,他对此感到难过,当他接受了治水的命令后,与益和后稷一同到任,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终于治水成功。
C.治水期间,他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D.治水成功后,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译文:
⑵六府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视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粱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僴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选自《荀子·荣辱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乡乡:通“香香”,香喷喷地。
B.彼臭之而无嗛于鼻臭:通“嗅”,闻。
C.以相持养,以相藩饰藩饰:装饰。
D.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示:告诉别人,让别人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
B.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
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C.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
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
D.则以至足为在此也

人之大殃大害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教育的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①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②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③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
④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
⑤故曰:仁者好告示人。……陋者俄且僴也,愚者俄且知也。
⑥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下来本来是小人,如果碰上混乱的社会,那么他卑鄙的本性就会沾染上昏乱的习俗。
B.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
C.后来的君王竭力推行桀、跖的那一套管理方法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是因为他们浅陋无知。
D.讲究仁德的人如果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
译文:
⑵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寇严州寇:侵犯 B.薄上都薄:迫近
C.天雨雪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雅:非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D.(文忠)以二营委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按: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白: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托: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次:停留,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