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是一种难得的情怀,那种沉迷与陶醉,那些场景和故事,往往铭刻在记忆里:沉醉于音乐、沉醉于书法、沉醉于阅读,沉醉于风景……沉醉于各种艺术或文艺活动带给人的真、善、美中,心灵就会优雅而充实。
请以“沉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的……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岀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
“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4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第一段介绍了“儿菜”得名的原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D.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
(4)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清平乐》《传闻中的陈芊芊》等几部口碑上佳的电视剧、网络剧闪耀大小屏幕,好不热闹。这几部剧集有一个共同点,即皆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事实上,网络文学已成为近年来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而这正得益于网络文学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②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2%,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这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 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③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激发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
④凭借强大的内容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容量,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等领域广泛联动,形成文化全产业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圈粉”无数,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短短几年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方式不断升级,完成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进化,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文明互鉴等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⑤当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与网络文学巨大阅读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在质量、品位、价值观和导向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还有不少的平庸之作,甚至还出现历史观、民族观等错误。老百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家长迫切要求加强网络文学管理,进一步改变网络文学生态。
⑥新时代新使命,中国网络文学正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当在提高创作质量上持续发力,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把更多正能量、高质量同时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为此,各方当共同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繁荣发展的环境。主管部门当规范管理与扶持引导并举,切实加强版权保护,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网络文学企业当加强行业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侵权盗版和低俗内容。网络作家当铭记文学创作价值与使命,进一步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关切和读者期许。
(作者:张珊珊,发表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等电视剧的热播,网络文学成了近年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
B.丰富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显著的内容多元化,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满足了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C.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网络文学主流风向标,既有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有其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
D.网络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铭记文学创作价值,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论述网络文学体量的巨大和其内容生产能力的强大。
B.第③段比较了“一批作家”与“新锐作家”在网络文学类型写作中的不同题材与风格。
C.最后两段先分析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D.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紧紧围绕“网络文学”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批作家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上不断进化。他们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努力。
B.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形象展示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C.目前,网络文学体量巨大,但精品率低,还需在质量、品位、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改善,优化网络文学生态。
D.主管部门只要依法规范管理,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就能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段落范围 |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
①②自然段 |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
③~⑧自然段 |
|
⑨~⑭自然段 |
|
⑮⑯自然段 |
|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