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
杨文丰
胡杨可谓“沙漠活化石”。地球村的胡杨,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
胡杨仿佛是长在艺术殿堂里的树,超现实的树。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灰褐色的树皮粗裂如沟壑的胡杨树,虬曲苍劲,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曲踞,有的如骏马哀鸣……即便匍匐于地,肢断骨折,在天幕下,也依然挺起不屈的脊梁,犹同黄铜雕像。
在面对胡杨的瞬间,心灵得承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才会彻悟什么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什么才是尘世的壮丽与永恒。
成龄的胡杨,在水分充足的环境里,树干其实应该是可以挺直的。
塔里木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仅50毫米,蒸发量却是年降水量的六七十倍。空气干燥得简直就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笔下干燥、赤裸和灼热的金属。而胡杨,没有送水的园丁,有的只是黑夜的冰凉和单一的白天的酷热,夏季,沙漠表面的最高温度可逾70℃。胡杨只好自行“壮士断臂”——放弃提供某些枝条的给养。黄风卷地,大风刮掉得不到水分的老枝,“伤口”形成的树结,犹同战士征战留下的疤痕。
令你难耐的更有那流动的白沙,在夏日,还会幻化成远逝的塔里木河水,白白地、冷冷地流。入冬季,荒原茫茫,朔风浩浩,极端气温低至零下30℃,更有沙尘暴。如此环境,本是无法成为树的家园的,然而,竟宿命般成了你胡杨的“家”!你竟只要一息尚存,就依然屹立,将生命延续、繁衍……凄凉里含悲壮,孤寂中显倔强,胡杨啊……
根——胡杨的生命支柱,难道还不是其精神得以挺拔的根源吗?
胡杨的根,以深扎、撑起一片生命的绿为自己的使命。主根深可入土10米,侧根则宛如章鱼的触须,伸长范围可远达30米。胡杨的根练就了从深深的地层吸取和贮运水分的能力,细胞不受碱水的伤害。胡杨更能从自己的根部直接萌生幼苗。由于根随水走,所以胡杨无形中就成了一种随河流走的植物。
谁还能否定一棵棵胡杨不是人间男儿呢?胡杨也一样有泪不轻弹。当然,胡杨一旦被断臂折腰,在断口处,也会溢出一股清亮的液体,犹如人的伤心泪,这就是著名的“胡杨泪”。
它的底部长的是窄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在顶部,长的竟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很奇怪地同时长在一棵树上,所以人们叫它三叶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片片叶子都是纯粹的墨绿,但是一到金秋某天的中午十二点,假如天上恰好又有太阳,胡杨林就似突然接到了神谕一般,所有树叶都在那一刻一下子呼啦啦地变得金黄,满树金碧辉煌。
走过胡杨,你还会发现其嫩枝上,也有密生的水一样柔情的、脆弱的毛,紫红的梦似的披针形的花,长长的椭圆形的果。
胡杨难道还不是有梦的植物吗?
——胡杨梦委实就是绿色的梦。胡杨梦,总幻变在性情独特、文采风流的叶上。
胡杨竟可活而一千年不死!
胡杨竟可死而一千年不倒!
胡杨竟可倒而一千年不朽!
作为生命,胡杨终究还是会倒下的。甚至只有倒入沙漠千年不朽的胡杨,更能显示淬火苦难而后生的真英雄本色。
胡杨难道还不是“精神性”植物吗?而且其不乏黑色的悲壮。
精神成了铮铮铁骨的化身,成了宿命的以生命创造绿的美善行动。
即便作为胡杨的我死了,而我的精神仍在雄起,雄起绿叶婆娑的雄伟形象。
精神——崛起于艰厄,委靡于逸乐,我的胡杨啊!
在无法生活的严酷的环境里苍苍绿绿地生长一千年,在无法站立的动荡沙砾里铁骨铮铮地死而站立一千年,在无法不朽的地方即便变成枯树,即便顷刻变成了一堆碎屑,也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折的脊梁,向宇宙洪荒发出最后的长吼,即便短吼,也要不朽一千年——胡杨啊!
你本不该成为地球村的英雄树,然而,你却又应该成为地球村的大英雄!
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啊!
一棵棵胡杨倒下去了,千万棵胡杨站起来,如此的生命景象,如此的精神现象,在这人的世界,还可能成为现实吗?                             
《散文精选》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倾注感情于笔端,礼赞胡杨树生命的最高境界,胡杨树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神幻的特点,胡杨的神幻集中体现在呈现的千姿百态。
B.作者写胡杨生长地——塔里木河流的年降水量低、空气干燥、黄风卷地、酷热、沙尘暴等恶劣环境,烘托了胡杨的形象,更能突出胡杨的精神。
C.作者写胡杨的根、叶、花、果,从正面写它的特点,作者详写其根、其叶,略写其花、其果,剪裁得当。
D.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既使用文言词语,具有典雅美,又运用口语,让人感到亲切。既运用比喻写出胡杨的各种极具艺术的形态,又运用拟人写出了胡杨内在的精神品质。

E.作者写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联想到“人间男儿”,联想到“英雄”,联想到“园丁”,联想到“战士”,可谓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而胡杨正是不屈的中国人的象征。
文章题目是“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请概括胡杨的精神。
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能带给人们哪些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一国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遒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遒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
(《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6日,有删节。记者肖舒楠 实习生刘跃)
19、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20、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21、本篇调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和你的体会,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芦花荡(节选)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象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了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敌人的愿望”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3、选段初步向我们展示了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②人体内50%(女)到60%(男)的重量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3%,而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③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是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④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80年代初我国5.3万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水质合乎饮用标准的仅占14%。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⑤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之内使水中生物和饮水的人死亡,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现。最危险的是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的污染,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⑥水污染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的污染使鱼虾大量死亡;污染还干扰鱼类的洄游和繁殖,造成生长迟缓和畸形,鱼产量和质量大大下降。还有许多水产品因污染而不能食用,许多优质鱼濒于灭绝。污水还污染农田和农作物,使农业减产。污水对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它严重腐蚀船只、桥梁、工业设备,降低工业产品的质量。水污染还造成其它环境条件的下降,影响人们的游览、娱乐和休养。
1、为什么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2、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3、第⑤段中划横线语句说明的内容是
4、请你为治理水污染献计献策,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小桥
①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的、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②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③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④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了,“。”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⑤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濯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去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⑦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头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地哲学意蕴。
⑧世间有太多地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1.“摩诘”是唐朝诗人________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根据语境,你能补写出文中横线上的诗句吗?
2.文中引用了许多文人墨客写桥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与桥有关的诗文名句?至少写出两句。
3.第⑦节中写道:“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你能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吗
4.请向你的同学推荐这篇精美的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词写在下面。

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其实不然。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
③即使是少数名传千古的帝王,也并不是尽善尽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就有这样的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们呼风唤雨的时代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
④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们的心中。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京城长安繁花似锦,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由于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才得以传诵千古。李白、杜甫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不管后人如何扬杜抑李,还是扬李抑杜,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与“诗圣”。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⑤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不过反观历史,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毕竟是短暂的,而民众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才是永恒的。
⑥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的思考。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时,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⑦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时,不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寥寥无几”请你为它替换一个词语
2、如何理解第⑤节中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
3、仿造下面句子的结构,用你所知的名人事例,为文章增添一个论据。
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时,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
4、“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这段话对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吧?请将你的启示写在下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