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运用消费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扩大消费需求?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O15年,我们肩负的担子更重。中国人民对2O15年寄望之重,期待之殷,尽在其中。
材料一: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注释: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与2O13年相比,同比与环比双双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材料二: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此,中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三: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论著《韩非子》和东汉王符《潜夫论》中的这几句话,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前夕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说明韩非和王符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阐述韩非和王符“崇尚法治”的思想,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立了“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坚持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注重生态保护,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6年起,海南省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和谐之岛。
材料二:1999年,海南省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海南省坚持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予供应土地。相继颁发《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启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已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定期举办的生态文化论坛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海南省在建设生态文明省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海南省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是如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材料二:十八大后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盘点:
1.根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税收法定”的要求,将完成增值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
3.2014年8月1日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商业银行依法收取服务费用。
4.2014年8月底,《预算法》大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等;
5.2014年9月,银监会简政放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批准筹建民营银行。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货膨胀的上限,必须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区间调控”。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材料二: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已占到35. 7%,呈递增趋势;互联网为满足内容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选择,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内容贫乏的问题凸显。网上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怎样应对互联时代的文化冲击。(12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材料一:2014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这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法律颁布于 2009 年,实施仅 5 年即面临大修。本次修改主要集中在“理顺机制‘用法律终结’分段管理、”“启用重典,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填补空白,网购等监管盲区将弥补”等多个方面。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10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