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我们都会遇到对手
①小学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课前唱歌,后又发现我嗓门儿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②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女生少,操心事更少。她们却忘了: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我和琴的成绩太相近了,老师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其中的一位。势均力敌就有了敌意。
③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玩,放学亲亲热热走,我形单影只地呆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④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里了。我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门玻璃刚好坏了,我打开门,拿上书包正要出来,我突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我一回身看到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的光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件事丢脑后了。
⑤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到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最麻烦的是在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的英雄。
⑥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⑦五年级时,我的表姐也转到了我们班。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彼此虎视眈眈。
⑧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让我出了许多怨气。
⑨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⑩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11妈妈说:“嗯。琴,你有时间到我家里玩吧。”
12“哎。”
13我等琴走远了我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14妈妈瞪了我一眼:“她到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15“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16虽然妈妈开导了半天,我却忘不了琴的那些恶骂,几次碰到她探寻的目光都以冷漠拒绝了。
17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于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第②段两个加点词“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②敌人;③对抗,抵挡;④(力量)相等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④① | D.④③ |
依据③-⑧段,概括“我”和琴矛盾逐步加深的过程。
(1)
(2)
(3)五年级时,表姐转来重读,彼此敌意加深,更加挖空心思贬低对方。第⑥段,“我”说自己“愚蠢”是因为 ;第11段,“我”说自己“聪明”是因为 。
文中的“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选择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对本文主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展露了小女生之间真实自然的争强好胜。 | B.表现嫉妒不加以控制则会成为完全的恨。 |
C.体现遭遇对手乃人生无法回避的常态。 | D.揭示真正的成长始于真诚地欣赏对手。 |
“我”冷漠地拒绝与琴和好,请就“我”的这一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高贵的施舍
⑴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⑵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⑶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⑷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⑸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⑹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⑺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⑻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⑼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⑽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⑾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⑿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⒀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⒁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⒂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⒃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⒄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⒅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⒆“为什么?”
⒇“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21)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22)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地点:主要人物: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
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采,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回家时看到爸爸养的花怎样了(用原文回答)?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毕淑敏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小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校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学生对勤杂工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子蛀过,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一群猴子在乱窜……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一人,会冲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稳当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这一片爱心。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第⑤段“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一句中,加点的“这秘密”指什么?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画线的“悠长的铃声”中,删去“悠长的”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标题“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非常独特,请说说它的妙处。
文章误会老师傅姓氏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一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在乙段文字中,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这两段文字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童年与树
①树与一个人的关系,是和他的童年密不可分的。所有曾经在童年眼眸中蓬勃生长过的树,才能留下彼此与四季共处的记忆。小时候,我只知道杜鹃花是可以吃的。与大人一起进山,他们砍柴,在山道上栖息,就会摘来杜鹃花,吃它的花瓣。一串红也是可以吃的,花根处的清露甜得如同蜜水。至于树,属于我的童年的那些树,与吃花无关。
②那时南方小城的街道两旁栽种最多的是法国梧桐,它是我童年的树。
③曾经的那些在家里大宅子外面的法国梧桐,应该至少存活一百年了吧。因为它们看起来需要好几个孩子张开手臂才能合抱。也因为它们高大,在一年一度的台风来袭时,经常遭殃,被刮断的树桠枝干铺满整条街道。它们枝繁叶茂,路面在夏天从无烈日光照,淡淡的金色光斑从浓密的绿叶里筛洒下来,在柏油马路上跳跃晃动,铺成闪烁的光影。两边的树冠彼此交织,搭成清凉的绿色长廊。即使有车辆来往,也不觉得灰尘扑面,空气污浊,大树吸收掉很多污染。洒水车也是经常来的。马路一洒透,树叶的清淡气味就浓郁起来,空气中湿湿的芳香,让人清爽。附近宅子里的儿童们,围绕着这些大树,捉迷藏,下棋子、跳皮筋、捉昆虫,日夜与它们在一起。大人们也不例外,夏天都在树下搭桌子吃饭,啃西瓜。
④后来,我再未见过这样高大的法国梧桐。也可能是因为它们被我的回忆异化了,闪烁出现实未必黏合过的精神光亮,它们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纯粹的关于岁月的深深的记忆。在幼小的我看来,那些树,一棵一棵,其实就是一个一个老人。它们见证过多少次变迁,又给予过人们多少乐趣与庇佑,每一棵老树里面,一定停留着一个静默而高贵的灵魂吧。这是小时候的我所坚信的。所以,我看见童年里的自己,在吃完晚饭后,有时心里寥落,也不想找小伙伴,就在暗淡的路灯下,贴着一棵古老的法国梧桐,一边用手剥着粗糙的老树皮,一边无所事事,那时的树,在夜色里清幽,显示魔力,大大的掌形树叶在风中窸窣作响,叶片上有细细的白色茸毛。夏夜因此闪烁出格外神秘而跃动的童年畅想。
⑤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为了拓展路面,这些树全部被砍伐了。整整一条街道的百年大树,消失得了无踪迹。我相信那些积聚在粗大树干里的静默而高贵的灵魂在树干被砍倒的一瞬间,就回到星光闪耀的夜空中去了。是的,一定是这样。
⑥在城市里,新落成的住宅公寓总是很华美,房间里也可以布置得尽如人意,但是周围的环境会凸显出没有底气的荒芜来,那是因为新建筑附近的花园及街道边的树,大多是新栽的树苗。树干细伶伶的,树叶稀少,树的数量及绿荫的密度,与路面范围不成比例。在这样的街道上散步,人也惶惑的,宽阔的大马路上车来车往,阳光在头顶赤裸裸地暴晒,即使戴着凉帽也觉得浑身冒烟。此时,就很有可能对大城市这个概念产生一种绝望的心绪。人没有了依傍,人没有了支撑。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被扫荡过的,被清除过的,被抛弃过的,然后开始新的拓展、利用和占有。老的旧的传统的根基没有得到照顾和保护。如此一批一批开发出来的,是一往无前而无所依据的商品。人存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气息却无比贫瘠的氛围里,又该会有怎样的心绪。成人的世界,尚可麻木度日。童年中的孩子,则一定需要有一棵大树,陪伴他一起成长,带来四季变迁的感受和心得,扩大感情和想象的容量,见证生命的真实与尊严。就是这样一棵树,在岁月里迎风傲立的大大的树。那会是他的第一个朋友。怎样理解“每一棵老树里面,一定停留着一个静默而高贵的灵魂吧。”中的“静默”“高贵”的含义。
品味语言。
它们枝繁叶茂,路面在夏天从无烈日光照,淡淡的金色光斑从浓密的绿叶里筛洒下来,在柏油马路上跳跃晃动,铺成闪烁的光影。③⑥两段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结合第④段划线句“它们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种象征”,你认为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