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创刊于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据此分析
|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 |
| 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
| 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
| 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 |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
|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
①民族危机的加剧②救国思想的成熟③民族意识的觉醒④共和观念的普及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
|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出( )
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②火器的使用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