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邓小平头像第二次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
| A.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
| B.邓小平结束了“文革”乱局 |
| C.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 |
| D.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B.存天理,灭人欲 |
|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 D.越名教而任自然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 | 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
|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