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注: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杭州市政府本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杭州,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三 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2013年10月27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的“无限极2013世界行走日”活动在杭州启动,近6000多人参加了全程约7公里的行走活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3)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关知识,说明开展“无限极2013世界行走日”活动的意义?
材料一: 2011首届中国南昌国际奢侈品展2011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南昌举行,吸引了大量展商和消费者。
材料二:《世界奢侈品报告蓝皮书》称,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达107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2年,中国将坐上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头把交椅。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大部分集中在服饰、香水、珠宝、手表等,但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豪华游艇也逐渐受到中国买家的关注。
对于全球奢侈品制造商来说,中国不仅代表着每年两位数的销售增长,更意味着未来。 “中国品味”正在影响奢侈品的发展,世界奢侈品生产商很早就开始为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改变。
材料三:一位学者表示,奢侈品消费将在中国形成“排浪式”的浪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有消费能力的富人阶层,他们追求品位和个性化消费;二是在首先富裕起来的阶层中,奢侈品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也让白领、小老板开始追逐,变成“排浪式”的消费浪潮;三是现在许多独生子女踏入社会,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改变,而且家庭也有实力支撑他们的这一消费观念。
奢侈品在中国成了贫富不均的代名词,但矛盾的是,它不仅是中国有钱人“为了面子”的基本装备,也是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想获得别人关注和尊敬的特殊装备。
(1)结合材料二,运用消费对生产反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世界奢侈品生产商很早就开始为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改变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分析奢侈品消费将在中国形成“排浪式”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中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空间交会对接被世界航天专家公认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零的交会对接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大步。
材料一:从无人实验飞船到载人航天飞船,从“太空漫步”到“太空之吻”,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1992年正式启动的921工程中,就明确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是建立永久太空站。“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完成了第一步,“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地完成了第二步中的核心技术出舱活动,随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航天又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
材料二: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后,进行了中德合作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项目共有17项,其中,中方10项,德方6项,中德合作l项。涉及中方7家单位,德方6所大学,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
(2)请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上的宗旨、原则的合理性。
材料一:
材料三:商务部公布10月份前3周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数据。根据此数据测算,10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增幅下降至1.1%。今年粮食丰收,预计年底前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而猪肉价格本月前三周环比加速下跌。多家机构预计到今年年底,CPI增幅有望回落至4.5%。
(1)请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o
(2)根据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3)请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对CPI走势做出科学而准确的预测?
运用政治常识,全面阐述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的理解。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运用矛盾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