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太深厚,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保守的应变性改革,包括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变革,只能在传统的框架中进行。下列主张不符合此观点的是:
| A.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
| B.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
| C.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而君臣父子夫妇之纲,荡然尽矣 |
| D.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皆与吾经义相合 |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
| C.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兴建 | D.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
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 | B.荷兰 | C.英国 | D.西班牙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到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 C.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D.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B.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
|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