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
|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3)测定气体中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目的是 ;
②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
③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是(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1)写出编号为①③
⑤的仪器名称:①,③,⑤;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和。化学方程式为;
(3)若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①导管口一有气泡就马上收集 ②装置漏气 ③收集气体的试管内未装满水
(4)用上述方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判断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
某初级中学学生为探究该校化学实验室的一种黑色粉末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右图所示)可能是什么物质,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发现问题]当把黑色粉末与无色溶液混合时即产生气泡。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黑色粉末有氧化铜、二氧化锰、
四氧化三铁、铁粉、炭粉等。
[提出假设]黑色粉末是,无色溶液是(只写一种假设)
[设计实验]向盛有少许黑色粉末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色溶液;用
收集一试管气体,并在试管口塞上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
检验气体(写出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此气体是,原假设
向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中加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你认为滤液中溶质的组成最多有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都含有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氯化钡和硫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并将有关内容填写在下表中:
验证的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
结论 |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实验课上老师要求设法了解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时溶液pH的变化。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测定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下表是一组同学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pH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该组数据是他们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后,滴在pH试纸上,再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得到的,同学们的操作正确与否? (选择“正确”或“不正确”)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
(3)pH ="=" 7时,说明
(4)为正确判断反应进程,实验前同学们在稀硫酸中滴加了几滴指示剂。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液颜色由红变紫,最终显蓝色,则同学们滴入的指示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