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哈姆莱特》中,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授意演出《捕鼠机》一剧,剧中主人公的死与克劳狄斯谋害其兄的情况十分相似,不等戏演完,克劳狄斯便惊惶离去。 |
B.《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描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被逼无奈、走向反抗的经历,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 |
C.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雇农的形象,孔乙己由于经济上一无所有,社会地位极其卑下,长期受人欺压,只好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 |
D.《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为全书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交代。比如第五回就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含蓄地将全书中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出来了。 |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
B.孔子既不主张“以德报怨”,也不主张“以怨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中庸”的原则,即在不偏不倚中坚持正直。 |
C.孔子认为,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人们对前者的要求更高,因而做起来更不容易。 |
D.孔子认为,与人相处时,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
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远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从材料(1)中看,曾子每日反省自我,希望达到的标准与孔子“”的择友标准相似。(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后三则材料,简析儒家在与人交往和对人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中庸思想的原则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上述材料中孔子和曾子交友观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
简析孔子的交友观及其意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这段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2)你怎样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仁义”与“富贵”的关系?
乙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注重的是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培养人做“君子”,向“圣人”奋斗。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如果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他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他做事就不会只是想着自己。人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下面的句子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何形象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为什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