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 A.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 B.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
|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片一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 B.大众报业 | C.铁路交通业 | D.轮船航运业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 等的外交观念 |
| B.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 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
|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彤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
|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 废除“海禁”政策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不能读出的信息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