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参照元素①~⑦在表中的位置,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⑦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
(2)⑥和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为 > 。
(3)①、②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之比为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能将Fe2+氧化,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由表中元素形成的物质可发生如图中的反应,其中B、C、G是单质,B为黄绿色气体,D溶液显碱性。
①写出D溶液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写出检验A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的方法: 。
③常温下,若电解1 L 0.1 mol/L的A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pH为12(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该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④若上图中各步反应均为恰好完全转化,则混合物X中含有的物质有 。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防止污染、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对废气,废水进行处理.
Ⅰ.已知:汽车尾气处理的反应之一:2NO(g)+2CO(g)N2(g)+2CO2(g)△H<0
将0.20mol NO和0.10molCO充入一个容积恒定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左图所示.
①该反应第一次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
②第12min时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填“升温”、“降温”),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第24min时,若保持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CO和N2各0.060mol,平衡将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Ⅱ.含有乙酸钠和对氯苯酚的酸性废水,可利用微生物电池法除去,其原理如上右图所示
①B是电池的______极(填“正”或“负”);
②酸性条件下,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设电极两边溶液分别为1L,反应一段时间后,A极区溶液的pH从4变到1,此过程中处理的乙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__g。
实验室中需要220mL0.5mol/L H2SO4,现用98%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稀释配制。
(1)本实验室中需要的仪器是 。
(2)要将浓硫酸在 中稀释,稀释时的操作方法是 。
(3)必须将稀释后的硫酸 后再移液,原因是 ,否则,所配制的稀硫酸浓度会 (偏高、偏低、无影响)。
按要求填空:
(1)Fe(OH)2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变质过程中既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又有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氨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试纸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4)将CaMg3Si4O12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无色透明溶液可能存在Na+、Fe3+、Ba2+、NO3-、CO32-、HCO3-、SO42-中的几种离子,现有如下操作:
Ⅰ、取适量该溶液加入CaCl2溶液无沉淀,继续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Ⅱ、另取该溶液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_____________。
②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操作②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I.土壤中铁含量的测定是先将Fe3+还原为Fe2+,然后使Fe3+与邻啡罗啉结合显橙红色,再用比色法测定。其中涉及反应:4FeCl3 + 2NH2OH·HCl ="==" 4FeCl2 + N2O↑+ 6HCI + H2O
(1)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羟胺(NH2OH)中采用sp3杂化的原子是;
羟胺极易溶于水,主要原因是。
(3)羟胺的组成各元素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4)吡啶和邻啡罗啉都是含氮的有机物,l mol吡啶中含有σ键的物质的量为mol。
Ⅱ.奶粉中铁含量的测定是在酸性介质中使Fe3+与K4Fe(CN)6生成普鲁士蓝(Ⅱ)(化学式为Fe4[Fe(CN)6]3),再用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反应原理:3K4Fe(CN)6+4FeCl3 ="==" Fe4[Fe(CN)6]3↓+12KCl
(5)Fe4[Fe(CN)6]3是一种配合物,其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a.共价键
b.氢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离子键
(6)若K4 Fe(CN)6和FeCl3的物质的量按某种比例发生反应,可生成普鲁士蓝(I),其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普鲁士蓝(I)中n(K+):n(Fe3+):n (Fe2+):n (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