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辋川图记
元·刘因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三月望日记。
(选自《静修先生文集》卷十八)
【注解】①辋川山庄,是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的别墅。辋川图是王维亲自描画这山庄的名作,唐玄宗时,他官至尚书右丞。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被俘降贼。后肃宗收复长安,从宽赦免了他。本文是作者在看辋川图后作的一篇跋。
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浪”等皆可 考:考证
B.背主贼之维辈也 事:侍奉
C.以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 谱:记录
D.而亦不复此 重:重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亲王之所以师友待者 及在槛阱之中,摇尾求食
B.若王维庄,取而有之,可也 北海赊,扶摇可接
C.浩然有结庐终之想 朝济而夕设版
D.予他日之经行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画谱有收录、评识者推许、作者得意三方面点出此画之有名,接着略述画面内容,摹写其神韵和艺术魅力,然后由评画转而进入对人的品评。
B.文中用颜真卿“守孤城、倡大义”却不为人主所重的遭遇,与王维“背主事贼”却享受盛名、为人所重的史实进行对比,来说明当权者重艺轻德,世风颓靡破坏。
C.作者引用程朱的看法抨击王维,认为他大节有亏,导致所有的东西都一败涂地,对王维的功过作出了符合史实的公正评价,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傲岸的思想情操。
D.本文打破画记只侧重评介绘画本身的惯常格局,而是由记画出发,纵论画艺与人品的关系,引出一个艺文之士必须讲究品节的普遍性结论。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导出结论。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1)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2)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文阅读,共25分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十有六年而于轼嫁
B.从轼于凤翔 做官
C.君立屏听之私下
D.未期年先君没一周年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于汝阴 家:安家 B.公家之用寻:不久。
C.非所以垂德令:美好。 D.宪乃出敞为济南太傅白:禀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①,朝分尚食②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③,或揽辔褰帷④,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②尚食:皇帝的食品。③绾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④揽辔褰(jiǎn)帷:形容官员们做出要匡世济民的架式。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获名成幸:希望
C.晨起不衣履辨:区分
D.辄屈膝叩首款迎:投降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之饱,笑曰赵王闻秦王善秦声
B.今烦尔妪一煮芋也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C.闻甲落魄,笑不吾念之
D.及为吏,污贿不饬罢虽生,何面目归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还是书生时,参加科举考试后归家途中遇雨,到芋老人家屋檐下躲避。老人请他吃芋,他感到芋是那样香甜,吃得非常饱,临别时说日后一定不忘。
B.书生做了相国,吃遍了美味佳肴,再吃芋就感到味道完全变了。其实,芋的味道一点未变,是人的处境性情变了。
C.在芋老人看来,那些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所学,做官一旦发生事变连祖宗、国家、君恩、身名都不顾了的种种社会现实,与相国吃同一人做的芋却感觉味道大变,道理非常类似。
D.相国听了老人的话非常吃惊,非常感激老人的教诲,他觉得老人什么都知道,优厚地赏赐了老人,并派人护送他回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译文:
(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精。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日:“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①其轴: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B.兵、民之事,委于俊一:全部。
C.以侍其轴为贤,归教诸子延:招请。
D.余能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俊谒木华黎日:“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译文: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凡留难、勒索、蹋斛、淋尖、高飏、重筛诸害,埽除一清。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日:“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日:“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方秉二烛阅其词,烛无风齐灭,知有冤。克日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日:“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①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昊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丈:通“账”,账目
B.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隐:伤痛,痛苦
C.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论:判罪
D.冀亨奉檄按验按:查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廖冀亨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
②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
③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
④冀亨奉檄按验
⑤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
⑥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冀亨勤政爱民。他任江苏吴县知县时,曾遇旱灾,他扣留漕粮来赈济饥民;粮食还是不够,他就自己借钱买粮来供给灾民。他还革除了以往漕粮征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B.廖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处理诉讼时持守“少准、速决、从宽”六字箴。他认为: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
C.廖冀亨办案重事实调查。东山巡检报告说有个人因欲弑父杀嫂未成而自杀。廖冀亨通过讯问调查,查知了实情: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杀死儿子;而巡检收受贿赂,故有此诬报。
D.一次,宜兴知县判定该县某典史犯有诬陷平民为盗之罪,并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廖冀亨受命调查此事,查知了知县诬陷典史的事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
(2)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