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施行军事统治。这一法案废除后,导致两岸关系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 | B.汪辜会谈 | C.解严20周年纪念邮票 | D.胡连会谈 |
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 | B.淞沪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淮海战役 |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征文节录”(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 |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 |
《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 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 B.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
C.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 D.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