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                 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飘渺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的结局;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①,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睛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注] ①樵采:砍柴。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泛黄的毛边纸,在作者心目所出现的幻觉,就足以让作者产生此书是一位逃免摧残的移民之感。书中的内含就不值再提了。
B.书中的文字,其文化内涵,可谓意蕴丰富,其形体多样,也让读者见识了风格各异的特点。这些都可成为一本书鉴赏的内容。
C.书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本书无不展示着世人的命运多舛、悲哀与失望。书也在此时遭受厄运的摧残。
D.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E.本文运用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了充满诗意的形象描写;化用典故,使得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如何理解“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0、文中交代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这一情节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11、“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12、简析“半张纸”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立夏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有一堵墙,和一个名叫婉的女人。
一个寻常的午后,我骑车去往紫竹巷。这个古老的街巷,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岁月。
住过的房子如今变成了挂满饰物的店铺,只有那堵老墙,斑驳着青苔的印记,一如往日的清幽。
我发现在这个初秋我突然变得善感,很多记忆如陈年老酒的熏香令人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我仿佛又看见婉坐在落日余晖中的剪影,听见她在那儿柔声叫:“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
我记不起当时她多大年纪,我叫她婉嬷嬷。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住在我家隔壁,儿子上高中,女儿略小些。
婉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每天黄昏时分,她便搬出竹椅坐在门口,边织毛衣边等着她的两个孩子放学,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我曾经听见过街坊四邻在议论婉的来历。这个街巷没有隐私,大家都乐于打听别人的故事,而一个女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但婉似乎将她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云烟,让风吹散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最终都无从得知她的过去。
在我的记忆中,婉穿着清雅,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她跟紫竹巷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现在想来,她身上有确实一种别样的韵味让童年的我十分着迷。
她终究和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街坊聚在一起议论:“没见过这样的娘,伢儿去上学,看她那个紧张样儿,一天到晚说什么别顺着墙根走呀。不靠墙走,难道让他们走在马路中央?”
“是呀是呀,那天我的伢儿在墙边走,她也神经兮兮地来说这话。”
“我看这女人,脑子有点搞不拎清。”
隔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和墙的故事。而那时候的我,只知道一跑到那堵老墙边玩,她便会放下手里的毛活,过来拉我:“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她眼里突然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惊慌,就像妈妈看到我摔跤时的眼神,让幼年的我无比地依恋。
那个天空暗沉的雨天,婉迈着小碎步跑到古墙边,水花在她的脚下叭嗒叭嗒四处飞溅。她对着那个贴着墙根行走的路人喊:“别顺着墙根走!”她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拉回一个迷路的孩子。
路人惊惧地退后,甩开了她的手,婉趔趄倒地。
那天,我看到一个令我陌生的婉,她坐在雨巷的水洼里,无所顾忌,像一个孩子般肆意地哭泣。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
那天婉的眼泪打湿了整个小巷,打湿了所有人的心。
其实,婉的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战火蔓延的年代,一户寻常人家在枪炮的间隙中东躲西藏,却终究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一堵在轰炸声中坍塌的墙壁,那堵沉重的墙,最终埋葬了婉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她的丈夫、她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
战争,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觉战争可以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这个宁静的午后让我感觉如此忧伤?
“后来呢?”我望着面前这个女子。
“后来她收留了我和哥哥,再后来我们就搬到了紫竹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妈让我走之前来跟你告别一声。妈一直都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是个很乖巧的娃娃。”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紫竹巷,看看那堵老墙,看看那条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童年岁月的古老街巷。
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
4、当婉被陌生人“甩”倒哭泣时,我听见妈妈叹息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这句话中的“一辈子的委屈”指什么?
5、小说主要写的是名叫婉的女人,为什么以“墙”为题?
6、说说划线段落“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在文中的作用。
7、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文本探究小说主人公婉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15.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6.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18.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缌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6、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
A、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7、“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C、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18、“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答:

19、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节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关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节选自《人文杂志》2007、3)
16、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