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隐秘
嵇伟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祖父在他离人生的彼岸越来越近的最后岁月中,最喜欢哼这首歌了。那沙哑的嗓子,有一份苍老的忧伤,一份旅人的寂寥。父亲告诉我,这首《旅愁》也是大姑从前在无锡师范附小念书时最爱唱的。
祖父一定以为大姑已经不在人世。祖父的这种想法只有我知道。祖父永远没有想到大姑的存在对于我们其实比死去更残酷,虽然因了祖父我也爱上了未曾谋面的大姑。她去的地方那么远,隔着一道海峡,一个世界几十年番无音讯。她也许还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回来探亲;来看她的老父亲。然而祖父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
祖父最疼爱大姑,但他自己从未这么说过,是父亲和妈妈背着他告诉我的。祖父有两个儿子,却只有大姑这一个女儿,而大姑与早逝的祖母极像。从我记事起,就看见在大学教书的父亲隔一段日子拿回一封信,恭恭敬敬地念给坐在藤椅里的祖父听,信都是大姑写来的,说她在北京生活得很好,说姑父和女儿都好,说她在文化部下属单位工作。祖父曾经是晚清的举人,不过现在双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翳,看人看物皆艰难。他无法看见女儿的字,但只要听着父亲这么读,就频频点起雪白的头,一脸的欣慰。
那时我小,才五六岁,却已经和祖父一样思念起犬姑。儿童节妈妈带我到人民公园去玩, 热热闹闹的公园里有许多老人搀着孙子孙女散步,我就想起了祖父。我说,妈妈你催爸爸叫 大姑回来呀,祖父想见她,我也想见。妈妈随口回答我:“下次别在外边提大姑,你大姑49年就跟你姑父去台湾了!”那时我还没上小学,也没进过幼儿园,不知道台湾意味着什么,我问妈妈:“台湾好玩么?大姑老也不愿回来。”妈妈一把拽住我的胳膊,厉害兮兮地。说:“我是骗你的,大姑在北京。你要跟别人说什么台湾,我就揪掉你的耳朵,剪掉你的辫子,让你变成光头小子!”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漂亮的女孩,可不愿意当难看的光头小子。我没有说,对谁也没有,甚至祖父。
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祖父正捧着那本宝贝相册在一页页一张张地用青筋毕露的手抚摸。父亲从不让我接近这相册,现在父亲不在,我对祖父说:“我帮你讲照片吧!”祖父怜爱地摸摸我的头,把我抱上他的膝头,让我一张张给他讲。相册妁前几页是祖父一家子的照片,有大姑、父亲和叔叔,最多的是祖母。接下来好几页是年轻的大姑和姑父。往后是我们全家,有我和妈妈,还有叔叔一家。再后……。再后是什么呀?是《白毛女》剧照。祖父生气地打断我的话:“淘气孩子,什么白毛女,是你大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照的,穿格子衬衫,还烫着发。”我说:“什么呀!《白毛女》这电影我看过,而且我认识照片上这些字,您知道的。”祖父不吭声了,任我往下说。以后的照片,有些显然是电影剧照,有些是店里卖的风景照片,照片底下印着文字和价格,祖父让我全念出来。直到翻完相册,我都没看见大姑这些年寄回来的照片,正转过头想问问祖父,却吃惊地发现两行浑浊的老泪已经从祖父皱纹纵横的脸上淌到藏青棉袍的前襟。
祖父日益老了,越来越久地坐在藤椅里,用已经不成调的调子哼唱着李叔同的《旅愁》。祖父不再问起大姑,似乎对这个迟迟不归的女儿已经失望。连父亲给他念大姑的来信说大姑的照片,他也漠然地无动于衷,仿佛什么都没听见。不知为什么,我和祖父都没向父亲谈起相册的事。祖父不久就去世了。
祖父没有等到大姑有可能回来探亲的今天。那时候,父亲也不曾想过会有今天。我渐渐长大了,渐渐懂事了,及至看过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才蓦然明白我曾做过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在不经意不明理中,扰乱了祖父宁静平和的暮年,让他带着痛苦离开人世。而对父亲的赤子孝心,直到他如今也老了,满头华发时,我才渐渐理解那份深沉。于是,那惟一一次陪祖父看相册的情景,我时时庆幸从不曾与父亲说起。文章以《旅愁》开篇,有何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妈妈一把拽住我的胳膊,厉害兮兮地。
(2)祖父日益老了,越来越久地坐在藤椅里,用已经不成调的调子哼唱着李叔同的《旅愁》。本文以“隐秘”为题,文中有哪些隐秘?请简要概述。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我时时庆幸从不曾与父亲说起”,对作者的这一做法,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儿子的旋律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的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的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个头,径直向自己的卧室走去,边走边脱外套。
收音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惜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些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咳,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的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没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几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雾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再是仅仅需要热血忠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早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宣布开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的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着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一夜之间你衰老了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的自信像空气注入烂气球一样迅速饱满的回归。
最后接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了回头:“昨晚干吗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耀眼的光环笼罩着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中画线的句子“收音机又响了,儿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说中三次写到录音机,对小说有什么作用?
.“旋律”的表层意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旋律”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请你分层概括小说的情节
.根据《儿子的旋律》的内容,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1试析《儿子的旋律》中的父亲形象。
2、浅谈《儿子的旋律》一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一九三七年 ..文中的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①,黑得可怕。
(2)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②。
A.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
B.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有湖的呀 |
C.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只是大,还有些明呢 |
D.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
②不但有大明湖,还有黄河呢 ..文章开始说大明湖“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后来又说它“大”而且“明”。请思考作答。
(1)为什么说它“既不大,又不明” ?
答:
(2)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把它命名为“大明湖”?
答:..为什么说大明湖“到底算个名胜”?请概括回答。
答:..文章收尾说“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写“大明湖之秋”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从下面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为《大明湖之春》写一篇赏析短文,300字左右。
(1)大明湖秋韵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景物描写
(2)行文开合自如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构思技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弥勒佛。
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微笑——世人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着头,顶烈日,冒大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
资金解冻了,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了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山乐水乐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的遗愿,拯救芸芸众生的三江中流砥柱。
他也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为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历经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了峭壁,跌进了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炷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的伟岸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会倾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人们只能簇拥在轮船上才能看清他那顶天立水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但众所周知,轮渡上不便点香,也不能跪拜。
有人感叹,有人惊叹,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还有几炷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伟佛,连一炷香火也没有。”
1.作者为什么强调“乐山大佛”不是通常所说的“笑弥勒”?
答:
2.作者认为他的严肃思考来自何处?
答:
3.文章告诉读者,乐山大佛能保持清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抨击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 |
B.本文意在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除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 |
C.本文主旨借礼赞乐山大佛而歌颂了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
D.文章托物言志表现主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文采斐然。 |
E.虽说有赞叹,但面对如此伟岸的乐山大佛居然没有一炷香火,作者还是蕴藏着深深的惋惜之意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天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只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美丽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都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长空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澈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还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1.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觉得自己是傻子”,“自己是丑角”,为什么?
答:
2.文章第一段连用三个“水”,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四个、五个?举例说明。
答:
3.用一个句子概括出作者所说的日出、日落“有意思”、“有看头”的条件。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文章既写海上,又写天空,前半部分谈海上,后半部分谈天空,几乎是平均用力,其意是为了说明海上和天空一样,太单调,未必可观。
A.“星空”“夜空”均有所凭借,而“昼空”却无所依傍,所以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可见文学艺术单刀直入的艰难,纯写天空的艺术也就不多见了。 |
B.文章开头说:“不亦快哉!”结尾仍用“不亦快哉”结束,前后呼应。既写出速度之快,又有痛快淋漓的味儿。 |
C.第一段“大了无法看”之下用个破折号,加上“那时得躲进舱里去”一语,一是说明为什么“无法看”,二呢,带出一种幽默的语趣。躲进舱去了,还看什么呢? |
D.文章最后一段讲到“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用了对照的手法。“亚洲第一大水”,何等的壮大!“像条臭水沟”,又是何等的不足道。作者的痛心与伤感之情显然隐藏在笔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心脏生活
范晓波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者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档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买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
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独特的一棵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1)成熟:
(2)不成熟:
2.老者售帽的故事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根据文意,对此进行概括说明。
答:
3.常人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表达了作者“洒向生活都是爱”的人生态度。 |
B.从20岁经常“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到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这表明“我的率真与浪漫依然未改”。 |
C.同对待柯罗只知道绘画的“幼稚”一样,作者对“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
D.文中的“前辈”教诲我们:不计得失,不管对错,只要努力追求并获得成功,就会得到人生的感动和幸福。 |
E.作者以哲人的思索、哲理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生活的道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