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叙小修诗
弟小修,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①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划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蜀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释]①的然:鲜明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胆量愈廓廓:广大,开阔 | B.文欲准于秦、汉准:比较 |
C.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肖:模仿得像 | D.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病: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予则极喜其疵处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B.不效颦于汉、魏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C.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D.予读而悲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为弟弟小修的诗作序,指出小修诗作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出并阐述自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创作主张。 |
B.第二段以今之诗文不传与民间歌谣可以流传的判断,大胆批判近代蹈袭的习气,末段以《离骚》为例,连用反问,证明情至之语的重要。 |
C.作者认为秦汉文、盛唐诗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们对前人的超越,而小修诗“多本色独造语”的瑕疵之处恰恰就是一种创作上的超越。 |
D.作者认为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小修与众不同的性格才情,他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于诗,这些诗是真情流露,虽然不雅,却可以流传于世。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的然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2)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①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遗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已,复使扩廓②。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③还占城④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⑤壁,急呼其妻抱杌⑥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陈理:陈友谅之次子。②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③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④占城:古南国名。⑤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⑥杌(wù):矮凳。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
B.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
C.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
D.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嗜:酷爱 |
B.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赍:携带 |
C.洪武元年,擢编修擢:提拔 |
D.题诗衣襟上褒美之美:美丽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复仁故友谅臣也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 |
B.谒太祖于九江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
C.帝闻而贤之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D.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下列句子都能表现罗复仁“质直”(质朴正直)的一组是()
①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③汝行,吾不汝误也
④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⑤在帝前率意陈得失
⑥间幸其舍,负郭穷巷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复仁少年好学,被陈友谅赏识任用,但发现陈友谅难成大事后果断离开,后来跟随太祖,得到了太祖赏识。 |
B.罗复仁在劝降陈理前,向太祖顿首,说如能保证陈理一家做官,自己就死而无憾,后来劝降时恸哭,暴露其性格软弱的一面。 |
C.罗复仁出使扩廓处慷慨陈词,且安全返回,后来又成功劝说安南归还侵占的土地,展现了劝说方面的辩才,捍卫了国家尊严。 |
D.罗复仁在正式拜辞皇帝之时,皇帝赐给他大布衣;后来罗复仁还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秋天交纳的粮食,显示了他对百姓的关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瓶粟屡罄罄:净尽 | B.今日罹此果报罹:遭到 |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次:次序 | D.自啮其臂曰啮:咬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想余生平因叹慧业文人 |
B.駴駴为野人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 |
C.以笠报颅,以蒉报踵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
D.又唯恐其是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 B.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
C.恍然犹意非真 | D.其为痴人则一也 |
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愕窒不敢与接
A.视为止,行为迟 |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D.汝殁以六月二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
B.作者批评西陵脚夫“破其瓮”,而“得其梦便好”的想法,又揭示了寒士中试的不易。 |
C.作者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
D.本篇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透露出自嘲、自悔的情绪,可谓言约而意丰。 |
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的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
(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①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馁。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②。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而卒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而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③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赧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④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 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不战而先馁馁:丧失勇气 |
B.太守衔汪衔:对……怀恨在心 |
C.而卒寥寥卒:(直至)死亡 |
D.先生面赧矣赧:羞惭脸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
C.一婢名翠柳,慧而能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
D.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 理解: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 |
B.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理解: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
C.汪目望洋,不知所为 理解: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
D.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
理解: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
B.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
C.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别人站着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
D.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取材于《荀子·修身》)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
B.连辟公府不就辟:通“避”,逃避 |
C.衡不慕当世慕:趋附 |
D.出为河间相出:离开(朝廷)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无骄尚之情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乃幽武置大窖中 |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D.验之以事 |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
B.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不曾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
D.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
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
B.第一段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载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了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
C.第二至第四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其中第二、三段是整体概括,第四段介绍了候风地动仪。 |
D.作者行文笔法多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虚实结合,摇曳多姿。 |
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对之如何评价?(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