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14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序幕。稳定物价、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问题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收入、住房等与民生很贴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该省的经济增速同比增长8.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支出并未减少。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要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保证收入增速不回落。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为此,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为保证居民收入增速不回落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个人品德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并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15个字以内。

“两带一路”战略(“两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开放战略、贸易战略、产业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两带一路”战略本质是轴带引领战略,勾画的是国际合作框架、国际经济大通道,把中国的东中西部及沿海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战略对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会带来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两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东盟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各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两个丝绸之路”战略体现了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3)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两个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建设任务繁重艰巨,社会治理创新刻不容缓。曹家巷是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棚户区。成都金牛区按照本市确定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棚改”运作思路,启动了危旧房自治改造,并指导居民自主成立自改委,在全国创造性地探索出以群众为主体的“自治改造”全新模式,为政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很有代表性。
材料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建立以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群众应怎样积极参与“自治改造”。(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谈谈怎样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以人为本,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是民生之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他说,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理想人生。
材料二:环境问题不仅是重要的发展问题,还是现实的民生问题。在去年冬季雾霾天气中,10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有4个属于H省,为此H省人大代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H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省人大常委会收到该议案后,组织相关委员会随即进行调研,考察了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等设施和施工现场。H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理想人生”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谈谈H省人大和人大代表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这样做的依据。(12分)

材料一:诗词,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诗词教育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前段时间某省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材料二: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目前,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说明如何让传统经典进课堂的试点工作收到实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