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岁末年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在全社会形成一股文明新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治局确立改进工作作风,狠抓作风建设,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禁超标准接待,狠刹浪费之风。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杜绝“中国式剩宴”,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
材料二 我国每年的粮食浪费触目惊心。请客吃饭讲体面、比排场、比阔气等“面子”消费,一年损失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亩耕地的产量,堪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一年的产量。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进口很多谷物大豆。
材料三 从“舌尖上的浪费”看,仅靠个人奉行“光盘行动”还不够,必须要抑制公款吃喝。事实上,我国的浪费现象何止是“舌尖上的浪费”。灯火彻夜不息造成电力浪费;空房遍地,“鬼城”时现造成土地浪费;出行前呼后拥、夹道欢迎造成人力浪费……
(1)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面子”文化。(12分)
(2)有人认为,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请你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14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 文化创新的途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高速铁路是现代社会的新型运输方式,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铁的出现对汽车客运和航空客运都产生了冲击,但是仍有一部分旅客不选择高铁,主要原因在于票价过高、车站离市区较远以致回家不方便。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规律作用的知识,分析高铁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汽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它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它也带了诸多问题: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
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管理制度的意见》划定了水资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 2000 年不变价格计算)降低到 40 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 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

材料一: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3)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方面应有的作为。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此外,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对经济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
材料二: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也发生深刻地变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