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觌(dí):相见。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
D.上觉,遽诘所以 |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后周太祖)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别人送他)的礼物,一点儿也不接受。吴越之地的人乘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地给他,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登记清楚这些礼物后带回去,全部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皇帝的亲兵,曹彬保持中立不依附太祖,不是因为公事不曾上门拜访,宾朋宴饮的集会,也很少参加,因此太祖很器重他。(宋太祖)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对他说:“我从前常常想亲近你,你为何总是疏远我?”曹彬叩头谢罪说:“微臣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的职务,恭敬严格地恪守职位,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您呢?”
(宋太祖)开宝七年,讨伐江南。长期围困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池将近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众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需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答应了。第二天,病情逐渐好转。又过了一天,城池被攻破。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客礼相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几个骑兵守候在宫门外。他身边的人悄悄地对他说:“李煜进宫后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他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使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
(宋真宗)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上驱车疾行亲自去问候,亲手为他和药,又赐给他白金万两。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皇上亲自致祭,哭得非常悲伤。
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王莽末,为县掾,迎盐河东,会遇盗贼,等比十余人皆放散其盐,复独完以还县,县中称其信。
光武至信都,以复为偏将军。及拔邯郸,迁都护将军。从击青犊①于射犬②,大战至日中,贼陈坚不却。光武传召复曰:“吏士皆饥,可且朝饭。”复曰:“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诸将咸服其勇。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复伤创甚。光武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复病寻愈,追及光武于蓟,相见甚欢,大飨士卒,令复居前,击邺贼,破之。
光武即位,拜为执金吾,封冠军侯。先度河攻朱鲔于洛阳,与白虎公陈侨战,连破降之。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曰:“郾最强,宛为次,谁当击之?”复率然对曰:“臣请击郾。”帝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当击宛”。 遂遣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渡五社津击郾,连破之。月余,尹尊降,尽定其地。明年春,迁左将军。
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常自从之,故复少方面之勋。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十三年,定封胶东侯。食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观阳,凡六县。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既还私第,阖门养威重。朱 佑 等 荐 复 宜 为 宰 相 帝 方 以 吏 事 责 三 公 故 功 臣 并 不 用 是 时 列侯 唯 高 密 固 始 胶 东 三 侯 与 公 卿 参 议 国 家 大 事 恩 遇 甚 厚 三 十 一 年 卒 谥 曰 刚 侯。
(选自《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有删改)
①青犊:当时一支起义军。②射犬:地名,今河南武陟县西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末,为县掾,迎盐河东,会遇盗贼会:恰好
B.未有言,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叩:敲打,击打
C.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被:遭受
D.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伐:征战的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复独完以还县,县中称其信
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
B.贾君……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
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C.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
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
D.遂遣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渡五社津击郾
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贾复勇敢的一项是()
①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②诸将咸服其勇
③复率然对曰:“臣请击郾。”④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
⑤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⑥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
A. ①②⑥ B. ①④⑤C. ③④⑤D. ①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复做县掾,到河东运盐,正遇上盗贼,同行的十多人都扔掉他们的盐跑了,只有贾复完整地带着盐回到县里,县里人都称赞他值得信任。
B.光武帝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打仗,是因为他过于勇敢而容易轻敌。
C.贾复主动要求去攻打实力最强大的更始帝和郾王尹尊,终于获得胜利。
D.贾复被定封为胶东侯,食邑有郁秩、壮武、下密、即墨、梃、观阳,共六个县。
9.(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从击青犊于射犬,大战至日中,贼陈坚不却
②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线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朱佑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三十一年卒谥曰刚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震川文钞》序
(清)张士元
《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①而刻之。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
盖古今文章,自汉氏以来,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至宋之欧、苏、曾、王乃尽其变。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燧牧庵、虞集道园尤为一时之杰。明正德、嘉靖间,唐应德、王道思相切劘②以古学,唐学眉山,王学南丰③,皆大雅之才也。而其力抗欧、曾,气追班、马,如江、汉之发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
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江阴杨文定公尝言:“文章要得《二南》④风度。”如熙甫真可谓得之矣。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
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⑤,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而今之剽窃补缀,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诩为工者,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又元美之徒所窃笑者已。是为序。
【注】①虞山: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②切劘(mó):切磋。③眉山、南丰:眉山指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南丰是指南丰人曾巩。④二南:指《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多为民俗歌谣,有些诗写家庭生活、男女关系之类,也就是本文说的“世俗琐事”,颇能感人。⑤元美: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的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病:忧虑
B.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格:法式、标准
C.而自诩为工者工:精致
D.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薄:轻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大雅之才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B.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相切劘以古学则修文德以来之
D.此岂苟然者哉虽然,犹未有树也。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B.姜氏何厌之有?
C.何面目以归汉!
D.恐年岁之不吾与。
8.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分别称呼归有光的号和字而不称其名,这表明了文钞的编者对归有光的尊重。
B.文章写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并提及王元美对归有光散文评价的态度变化,其目的都是凸显归有光对散文的贡献。
C.在明代正德、嘉庆年间,唐应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光的,只有归有光一人。
D.自古以来的序文褒奖溢美之词甚多,能像本文作者这样在充分肯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又能客观指出其不足的,实属难得。
9.断句和翻译。
郑板桥咏饼
郑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直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非骚人墨客比也。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板桥既入官,有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令人不堪卒读。
(选自清•葛虚存著《清代名人轶事•文艺类》)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
②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令人不堪卒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①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今策渊、邻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有删改)
【注】①左将军:刘备曾授左将军之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内:进入
C.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乘:趁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B.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必为人所教也而留夏候渊、张郃屯守
C.阴献策于先主 D.以将军之英才
以响应于内此盖天以与我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溯江而西,与璋会(于)涪。B.(郑度)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C.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渊、邰)。D.此盖天以(时)与我,时不可失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旬。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②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常数请间言事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辩得幸太子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②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③(错父)遂饮药死
④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⑥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A. ①③⑤⑥B. ②③④⑤C. ②③⑤⑥D. 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9.断句与翻译。
(1)用“ /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