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结合全词内容概括词中梅花的特点。
本词题为梅花,但全词未提一“梅”字,请分析起首两句是如何体现梅花的。

古代诗歌阅读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