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荻辎重、牛畜万计。率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 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 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被胁迫相从者不予追究,很多人因此得以平反。 |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马尔泰拒给援军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十分惧怕,唯唯诺诺,只有傅鼐直言不讳,在果亲王说话时,当场打断并指出其所犯的具体错误。 |
D.傅鼐忠心侍奉世宗,受到过雍正帝的褒扬,也曾受到贬谪与责罚,后来因“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 但那已是乾隆朝的事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江陵薛侯入觐①序
袁宏道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②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约。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而荆之去川也迩。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举。略述其大者如此。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注:①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②珰: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汉代宦官充武职者,其冠用珰和貂尾为饰,故后来用其称宦官。如:珰竖(对宦官的蔑称);珰子(对太监或太监义子的贬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甫:开始,刚刚。 |
B.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适:正逢,恰好。 |
C.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抑:压抑,抑制。 |
D.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审:清楚,明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薛侯“临危不乱”和“爱惜人才”的一组是
A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
B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
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C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
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
D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
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下面是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薛侯针对宦官爪牙随便抓人,采取了不完全迁就纵容、但是也不绝对抵制的策略,很好地调节了吏民之间的关系。 |
B.当巴蜀川地的少数民族反叛之际,薛侯采取了一反常态的拖延策略,延误了战机。但他是站在当地百姓的立场上说话的,得到了上方的谅解。 |
C.作者认为,那些为了贪图功绩名声而激化官民矛盾、导致局面不可收拾的所谓“君子”,比误国专权的小人危害更甚。 |
D.作者对薛侯慧眼识才,在科场中提拔作者的好朋友李元善以及作者的亲弟弟袁宗郢(注:后改名为宗道)表示万分感激;对他的政绩作为表示欣赏。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
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项脊轩变化的一组是()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⑤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⑥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A.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⑥D. ①②⑤⑥
2.对本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并用“喜”贯穿。
B.第二至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妻子的往事,用“悲”贯穿,隐含作者对家庭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开头写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D.文章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的好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可以睹物思人,使人产生“人是物非”之感。
C.托物寓情,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D.与题目“项脊轩志”照应。
4.对本文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少年归有光是一个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B. 文章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所挚爱的祖母、母亲、妻子和奶妈的怀念之情,凭借之物是项脊轩。
C. 本文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文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写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阅读下列列文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的一组是()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①③④ 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2.下面不属于直接造成范增计划失败的原因的一项是()
A.项王听信刘邦的花言巧语,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
B.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使项庄不能成功刺杀。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出语批评项羽,保护刘邦。
D.刘邦机智勇敢,张良应对有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 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王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 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王裒①,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祖脩,有名魏世。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日:“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日:“责在元帅。”帝怒日:“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
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裒曰:“卿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荫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执笔己四十年矣。”乃步担干饭,儿负盐豉,草屩,送所役生到县,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牢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彦弟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 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乡邑佥②以为邴原③复出。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其后春果无行,学业不终,有识以此归之。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 (选自《晋书·孝友传》)
[注]①裒:音póu。 ②佥:皆。 ③邴原:汉末学者。
2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有助之者,不听 听:听任 B.裒告求属令属:联系
C.安丘令以为诣己诣:造访 D.犹思慕不能进慕:依恋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因执手涕泣而去因击沛公于坐
C.此则京邑之人也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某所,而母立于兹
2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裒有操行的一组是
①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②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
③计口而田,度身而蚕④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
⑤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⑥辞气雅正,博学多能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裒因父亲为文帝所杀痛而不仕。
B.王裒对管彦做了校尉并不持否定态度。
C.王裒改嫁其女是因为管彦去世。
D.王裒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而不读《蓼莪》一诗。
25.翻译和断句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末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
②吾德薄不足以荫卿。
③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