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也,吾忍乎?”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文龙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汲樵:木柴
C.亲身之椑,弗能也易:改换
D.视从孙某,趣易棺顾:回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当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
B.其从孙某书诣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定附身衾衣,卒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惧其无传也久矣图穷匕首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摘自《鸿门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水)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刘开《问说》)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细丝。
B.苏子然愀:忧愁凄怆。
C.而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D.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师道之不传久矣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
C.举匏尊相属木直中绳,輮为轮
D.山川相缪,郁苍苍知不可骤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糜鹿
C.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饮黄泉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B.客有吹洞箫者
C.而今安在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