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傲,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难。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扬起的尘云也会带来“核子冬天”的寒冷气候,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云是降水的前提,但是浮粒却常常使干旱地区的降水成为泡影。我们知道,首先必须有浮粒存在,作为凝结核来形成水滴,或者作为冰核来形成冰晶,从而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也就是说要是大气中没有浮粒,白云则无从产生与存在,然而当前地球上空大气的问题却是,因为人类肆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和焚烧木材,使烟尘浮粒太多。当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也就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结果在水汽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或冰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水分而长不大,从而因重量太轻而降不下来,结果是天空阴云密布却无降水,大地干旱肆虐。
下列对于“大粒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粒子是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它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起主要作用。
B.在工厂遍布的今天,大粒子由人工过程产生,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C.大粒子可借自己与可见光的波长尺寸接近的条件,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D.大粒子如果在大气中大量悬浮,地球就可能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艾肯特粒子和巨粒子也会在空气中漫游,并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
B.气象学上“霾”的效果,就是一个地区被空气中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降低。
C.工业尚未发达以前,空气中的浮粒还不足以形成“霾”的现象,但今天的大都市地区,通常有大量浮粒,市容变丑。
D.太阳的可见光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极其密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曾遍布全球,千年不散,最终使侏罗纪恐龙连同大量草食动物饿死而灭绝。
B.人们担忧核战争会给全球带来“核子冬天”,一旦出现“核子冬天”,地球上可能会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
C.浮粒的存在是形成水滴或冰晶的先决条件,大气中有了浮粒,才有可能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才谈得上有降水。
D.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分促其长大,也不能形成降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
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
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
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
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
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
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
(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
13.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
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
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
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1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
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
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
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
1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
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
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
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
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
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
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
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
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
(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
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
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
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
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
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
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
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
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
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向一棵树致敬
吴光辉
我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去读一棵树的历史,去看一棵树的人生。
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江苏淮阴的枚乘故里,远远地看到院中央的那株八百年树龄的银杏,就一下子被他那一身正气、超然高耸的外表所倾倒,一下子就认定了他是一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他能够让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肃然起敬。
他身高二十米,高耸入云,气度非凡,确是树中的伟丈夫,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阅尽人间春色。他那粗约两米的树干呈灰褐色,粗犷而坚韧,干燥而有力,我觉得那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历经风霜的坚强骨骼。他那枝繁叶茂的华盖结满了沉甸甸的杏果,那肯定就是他清高脱俗的思想内核了。
我流连于古银杏脚下,一片又一片金黄色树叶随风飘落,一阵又一阵沁人肺腑的清香向我无声地袭来。我听到了一棵树在对我娓娓诉说。
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当我走近枚乘故里,看到门前那块高达二点三米、长达八米的巨大“七发石”横卧在银杏的脚下,我就被这块巨石上毛泽东手书的《七发》所震撼,也为巨石背面的浮雕《安车蒲轮》的枚乘人生所感动。我推想耸立于古运河边的枚亭,肯定就是枚乘当年在创作传世之作《七发》时苦思冥想的地方,这座飞檐翘角的凉亭里至今肯定还残留着枚乘来回踱步的脚印;而“廉风正气厅”里陈列的吴客劝诫楚太子的生动蜡像,就是再现了枚乘在《七发》里精心营造的辞赋意境。当然,最令我陷入深思的还是毛泽东向全党推荐学习《七发》的批示。(注: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作《关于枚乘〈七发〉》的批示。)
枚乘是西汉文景时期最伟大的辞赋家。他的代表作就是这篇被称之为我国最早反腐倡廉檄文的《七发》。楚太子有病,十分疲“惫”。《七发》通过吴国客人前往问候的对话体,告诫贵族集团的高干们,那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奢华腐败的生活方式是一切病痛的根源。这种病不是用针灸药石所能治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端正自己的世界观,转移自己的情趣。楚太子最终“涊(niǎn)然汗出,霍然病已”。这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警示教育经典文章的精髓所在。
毛泽东的告诫确实高瞻远瞩,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墨之风屡禁不止,现代“楚太子”们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枚乘在二千多年就说过的精神匮乏,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考核经济发展,不考核精神文明,轻视“天下要言妙道”。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精神空虚,物欲膨胀,“久耽安乐,邪气袭逆”。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设枚乘故里廉政教育景观,从精神层面形象生动地引导教育,重现“天下要言妙道”,确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
我想正是从这里我才找到了自己为什么一踏上枚乘的故里,就毫不犹豫地断定这株古银杏就是人间真君子的根本原因了。
当我看到“仁者寿厅”里的枚乘青铜塑像时,我便认定那清高脱俗的一代大师形象就是这棵大树的前世,这棵大树自然也就是一代反腐倡廉宗师的化身了。
至此,我走到参天古树的脚下,抬头仰望着他那高大伟岸的身躯,与这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久久地对视,浴沐着从他的身体散发出来的清香气蕴,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当要离开枚乘故里时,我站在门前的广场上,久久地注视着这棵千年古树,看到他的全身正迎着秋风夕阳风度翩翩地轻轻摇摆,又有无数片枯黄色伞形树叶默默地四处飞舞。我与他相顾无言。他肯定是在向我挥手告别,他肯定知道我在向他行注目礼。
我在向一棵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的树致敬。
19.楚太子和“现代‘楚太子’们”各有怎样的病情?病因是什么?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2)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21.本文用大量笔墨写“一棵树”,这对文章有哪些作用?请作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美国大片……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中国的儿童热衷于看日本的动画片、漫画书,打日本开发的游戏,购买各种相关日系游戏品牌的商品,也早已不止令教育界关心和头痛。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愤愤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当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后现代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选自2006年8月6日《江南时报·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有改动
6.下列不能作为“汉服运动”“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B.不管是“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还是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都未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
C.中国的资本目前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D.在这种商品化的消费时代,“汉服运动”作为一种炒作行为,其本身的基础就很薄弱。
7.依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的一项是()
A.伴随“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美国进口大片的是美国意识、美国道德、美国文化的冲击。
B.“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
C.中国的儿童热衷于看日本的动画片、漫画书,打日本开发的游戏,购买各种相关日系游戏品牌的商品。
D.“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成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动,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B.“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C.作者认为,面对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的现状,“汉服运动”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试图最终想通过这一运动达到“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8、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9、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0、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11、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