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6月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再开政治新气象。某省政府按照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的精神,建立健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委托9.1万多名驻村干部和8000多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向农民群众问计求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坚持“开门搞活动,诚心听民声”,从而为改进工作作风,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1)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6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6分)
《中国财经报》载文指出,经济和财政是相辅相成,财政来自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财政的增加,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
(1)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2)“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据此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根据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何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据此回答:
(1)效率和公平有着怎样的关系?
(2)我国应怎样更好地实现社会分配公平?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感动世界,带来温暖。令人欣喜的是,曾被担心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青年人,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主力。正是我们的80后、90后青年人组建了一支热情、规范、高效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队伍,有效地保障上海世博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材料二、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世博会的主办国家和城市总是通过世博会展示自己的人文和科技,如1900年巴黎世博会出现的电影《思想者》、《吻》、《沉思》,还有《蓝色多瑙河》,埃菲尔铁塔等都根植于世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充分地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上海民间文化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宝的皮影戏、崇明的扁担戏、南江的锣鼓书等等,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基层化、多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有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景观。
(1)请结合材料一中志愿者的事迹谈谈青年人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1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12分)
材料一: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材料二:中国环保行动
2007年6月 |
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
2007年10月 |
针对中国环境的现实状况,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十七大报告,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 |
2008年10月 |
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时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
2009年11月 |
中国政府宣布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o~45%的目标 |
2009年12月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
2010年3月 |
《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 880万亩 |
2010年11月 |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指出尽管目前谈判进展缓慢,中国依然坚持原先承诺。“十二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面积等,都将成为约束性指标。 |
(1)从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谈谈对推进低碳生活的建议。
(2)试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材料二体现的哲学道理。
广东是经济大省,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为此,省政府召开了一次不同地区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上,干部们针对如何协调发展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干部甲:协调发展首先要建设新农村,当务之急是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因此,协调发展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命题。干部乙:当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很多,如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因此,各个地区要争取速度,政府要限时间、定指标、定任务,发动群众打一场协调发展的速决战。干部丙:我省省情复杂,各个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统筹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衡量协调发展的实际成果,要充分考虑各地所面对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1)结合《 政治生活》 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广东省政府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因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对几位干部的发言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