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死,高祖袭夺信军,徙信为楚王,都不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曰:“公,小人,为德不竞。”召辱已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方辱我耐,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昧亡归信。汉怨昧,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乎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昧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日:“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洛阳,赦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汉书•韩信传》)
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鞅鞅:郁郁不乐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小人,为德不竟竟:终了,完毕 |
B.素与信善素:一向 |
C.欲谒上,恐见禽见:看见 |
D.吾如淮阴如: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信初之国周、召、太公之徒 |
B.高祖且至楚不出,火且尽 |
C.大王乃肯临臣乃骂信曰 |
D.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今者项庄拔剑舞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的逃亡将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王死后,他逃亡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让楚国逮捕他。 |
B.有人告发韩信意图谋反,汉高祖感到担忧。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准备攻击韩信。韩信出卖了钟离昧,解除了刘邦对他的疑忌。 |
C.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找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的宽敞的坟地。 |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相比。可是,他却在天下已经安定之时,图谋叛乱,理应被诛灭宗族。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附加一则课本语句翻译)
(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
(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寇严州寇:侵犯 | B.薄上都薄:迫近 |
C.天雨雪雨:雨水 | D.帝雅爱重之雅:非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
B.濒死者数矣擅入民居者死 |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
D.以舍人将亲军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
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
A.令(其)从己姓 | B.御之(于)东门 |
C.(士诚)复击败之 | D.(文忠)以二营委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
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按: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白: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托: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次:停留,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臣以险衅衅:祸患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夙遭闵凶凶: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行比一乡比:比较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D.辄抑于有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的写法上用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兰亭集序》,有的近似记叙文,如本文和《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移守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南望马耳、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桓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作者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9、将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译文:
(2)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陇西虽平,而人饥耳得之而为声
C.帝乃大发关东兵今君乃亡赵走燕
D.是臣主之交信也鹏之徙于南溟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A.①遂发愤质责嚣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任太中大失时,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以为忧。来歙主动请缨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袭取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