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浩浩汤( tāng ) B.远山( xián)
C.互相轩( miǎo) D.泠作响( líng)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朝夕阴                 (2)或异二者之                 
(3)猿则百叫无            (4)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
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      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的特点(用原文作答)。
乙文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甲文作者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而君寡者(2)以头地耳
(3)休降于天(4)长跪而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鱼腹中 B.请广于君 C.劣得所 D.篝火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4分)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1)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故临崩臣以大事也寄:
(2)而议者谓为非计议者: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甲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其目的是什么?
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结合《曹刿论战》,回答下列问题。
解释划线字词
(1)齐伐我(2)小惠未(3)小大之(4)弗敢
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