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直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
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分裂者宫崎骏
刘珏欣
72岁的宫崎骏这次没有罩在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里。他穿着白西服,白须白发,只有眉毛还是黑的。9月6日,站在为他退休发布会赶来的六百多名记者前,宫崎骏批评自己:之前说过好几次退休,搞得大家都不相信了。“但是这次……”他表情严肃起来,“是认真的。”说完却噗嗤笑出,笑完又不好意思似的,抬手挠了挠头顶的白发。
早在1987年,还是筹备《龙猫》的时候,他便说过自己:一边嚷着要洗手不干,一边转头又与人谈论新的影片策划。“我自身的分裂也愈加深重。……一边说讨厌专职意识,一边在公司中却仅仅以才能评价别人;我明知要以如今的状况创作优秀的、人性的作品,就必须忍受这非人性的现实,因而又心安理得地成为工作之奴。”
分裂感在宫崎骏的身上几乎无处不在。他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武器爱好者。童年经历让他曾极度厌恶日本,批评起日本毫不留情,但出国时,他又会视日本的荣辱为己任,一再提醒同行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最后,宫崎骏总能把各种分裂处捏合在一起。当被问到他身上的矛盾之处,他回答:“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矛盾的人估计也是无趣的人。”现在,尽管看起来,他似乎已经变成他本人曾期望的“有着温厚的白发和胡须的老人”。其实,岁月并没有把他变得心平气和。他说,即使他很努力地想让自己变沉稳,却怎么也办不到。
“我的内心似乎住着一个我所不知道的‘宫崎骏’。”他在67岁时写道:“我是个在诸如凶残的部分或是愤怒、憎恶之类的情绪部分,都比别人强上一倍的人。明明是个偶尔会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的人,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压抑住这部分,因而甚至被认为是个‘好人’。这和我的真面目是不一样的。”
在共事近五十年的老朋友高畑勋眼里,宫崎骏“他有孩子气的一面,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真,所以会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脸上。可是,却又因为有着比别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及羞耻心,所以经常想要加以隐藏,使得表现出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测。”
给无数人带来美妙童年的宫崎骏自己并没有一个美妙童年,他甚至也没有一个悲惨童年。他的童年以“好孩子”的姿态平淡度过。“在朋友之中,我应该算是颇为开朗的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个充满极度惶恐与恐惧的自己。”他记得自己18岁之前,总是躲在房间里乱吼乱叫,看那些描述恨意和不快事物的连环画,一心一意想要忘掉一切。他真的忘掉了。他能记得初次见到蝉的眼睛有多漂亮,也记得螯虾那呈现剪刀形状的大螯有多感人,但是关于自己与他人那时互动的模样,却全部从记忆里消失了。“所以我后来会制作儿童动画,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宫崎骏后总结:“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
在准备高考的黑暗季节里,宫崎骏看到了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看完电影后,他几乎失魂落魄地晃荡在飘雪的回家路上,蜷缩在桌炉边哭了一整晚,这里面夹杂着考生的抑郁、青春期的惶恐和少年的怀春。正在模仿愤世嫉俗连环画的宫崎骏感觉醍醐灌顶:其实他不想画那些,他渴望自己能够肯定这个世界。
“人类是无可救药的东西。”这句母亲的口头禅曾经无数次引发宫崎骏的激辩,但抗议的同时,他又确实因为战败后的丑恶现实感到无地自容。许多年后,宫崎骏与他尊敬的作家堀田善卫和司马辽太郎对谈,听到他们也说出“人类真是无可救药”,心情竟轻松了许多。“如果把它说成一种透彻的虚无主义,或者会招致误解。这是归结于现实主义的说法,并没有否定人类的意思。”宫崎骏说。按照高畑勋的想象,老去的宫崎骏应该一边感叹“人类真是无可救药”,一边泰然自若、寄希望于未来……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9期)
[注]宫崎骏——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其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出品的动漫电影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他在日本动画界占有超重量级的地位,更在全球动画届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迪士尼称他为“动画界的黑泽明”,《时代周刊》评价他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宫崎骏执导过12部长篇动画电影,主要有《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等。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72岁的白须白发的宫崎骏穿着白西服,而不是那件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这一细节显示出主人公退休的决心和诚意,看来这次是真的要退休了。 |
B.为了创作出精品,宫崎骏要求自己“必须忍受非人性的现实”,“心安理得地成为工作之奴”,因此,每当身心俱疲时产生退休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
C.退休发布会上,宫崎骏严肃批评了自己先前的退休声明,接着郑重其辞地宣称“这次是认真的”,从而证明过去的所谓退休都是不负责任的炒作。 |
D.母亲说“人类是无可救药的东西”时,曾引起宫崎骏无数次的激辩和抗议,但后来听到两位作家也持这样的观点时,宫崎骏已能比较愉快地接受了。 |
E.宫崎骏因为内心深处充满对现实的极度惶惑和恐惧,所以他就在动漫电影里采用温暖的风格,用电影艺术的独特特形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信心。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分裂者宫崎骏”的“分裂”主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
宫崎骏是“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的动画大师,但本文并未叙写他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等内容。你认为本传记的选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奇魔术
戴玉祥
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程咬铁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的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
围观的人齐喊:“真刀——”
程咬铁也不做声,左脚一点,那尖刀便被稳稳攥在右手。
程咬铁右手攥刀,后退几步,站定,右臂慢慢抬起,刀尖顶着喉结,微微闭上眼睛。
围观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空气,似乎凝结。
突然,一声惨叫,那把刀,刀尖从后颈探出,殷红的鲜血,顺刀而流。
众人脸色大变,想喊,却喊不出声。
程咬铁忽的拔出尖刀,喉结处,丝毫无损。
众人如梦初醒,齐呼:“神奇!神奇!”
程咬铁面带微笑,不响一声。
这天,程咬铁正在院内练功,院外哭喊声骤起。
程咬铁跑出院子,只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迎面走。程咬铁想跑,但没有跑。程咬铁想知道这些日本兵,赶村民做什么。
原来,鬼子的运粮车在村南的戴家湾被八路抄了,鬼子怀疑村子里有八路,才这阵势。
村口,那爿空旷地上。
叫滕狼的少佐,手按军刀,咆哮:“八路的,交出!”
没有人回答。
“不交的,”少佐抽出军刀,“统统的,死啦死啦。”
还是没有人回答。
少佐抬起军靴,咯噔跨前一步,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
村民们闭上眼睛。
一声断喝:“住手!”
程咬铁跳到少佐面前。
“放了他!”程咬铁手指少佐,“我知道八路在哪里。”
“你的,知道?”少佐放开刘老爷爷,跨到程咬铁面前,“你的,良民大大的。”少佐脸挂狰狞。
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忿怒。
“你的,快说!”少佐急了,“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少佐手握军刀,泛着绿光的眼睛,扫视着村民。突然,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惊惧的惨嚎声,令人心悸。
“住手!”程咬铁手指人群中的一位青年,声若蚊蝇,“就是他——”
那青年被拉了出来。
事后,村民的吐沫淹了程咬铁。程咬铁再玩魔术,也都不去看了。
这天,程咬铁正玩魔术,滕狼少佐走过。
“你的,魔术大大的好。”滕狼少佐泛着绿光的眼睛,直视着程咬铁,“你的,以后军营的耍。”
之后,村子里就没人见到程咬铁了。村民们见了面,就说,程咬铁这个大汉奸死了,报应。只是那个青年八路,死得太惨了。但也有人说,程咬铁没死。
程咬铁的确没死。
程咬铁在鬼子军营里,玩魔术。玩着玩着,便玩出些名堂。那些日本兵,没事就绕着程咬铁转。就连滕狼少佐,也喜欢上了。
一天,日军淮河战区机关长来少佐的军营,少佐讨好机关长,让程咬铁耍一出魔术。
程咬铁欣然答应。
程咬铁这次玩的是一种叫“推心置肺”的魔术。魔术开始后,程咬铁叫了二个日本兵过来,让二人分别躺在二只木箱里,罩上红布。程咬铁高挽衣袖,双手合拢,在人前连连走过三遭后,步到左边的木箱前,双手霍的插下去,旋即捧出一只血淋淋的的人心。
机关长腾的拔出手枪。滕狼少佐也站了起来。
程咬铁捧着血淋淋的人心,小声说道:“人命关天,千万不可弄出声响。”说后,将人心放进右边的木箱,再抬出手时,手里已提一叶人肺。
唏嘘声一片。
程咬铁将人肺放入左边木箱。
“下面,”程咬铁脸矮浅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程咬铁揭开红布,二个日本兵从箱子里爬了出。
有人跑过去,看那箱子,内里没有异样,更不见一点血迹。问那二个士兵,回答,好像睡了一觉。
神奇!神奇!
机关长更是觉得刺激。
程咬铁趁机激道:“各位长官,我看机关长兴致很高,有请机关长与滕狼少佐‘推心置肺’,好不好?”
众士兵齐呼:“大大的好!”
机关长有些犹豫,但见士兵们情绪高涨,不好拒绝,便与滕狼少佐走上台。
程序照旧。
所不同的,是程咬铁又拿了一块大红布,罩在二箱的红布之上。快结束的时候,程咬铁掀起大红布一角,神秘而认真地说:“人命关天,五分钟内,不可掀布。”说后,程咬铁钻了进去。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忽有人觉出不妙,跑过去,揭掉红布:机关长,还有滕狼少佐,皆已毙命。
机关长的心被挖,滕狼少佐的肺被掏。
程咬铁不见了。
此时,程咬铁正蹲在一座新坟前,泪流满面。坟里躺着的,就是在滕狼少佐面前,被他指认的那个八路。
只是,村里没有人知道那个八路,就是他的儿子。
(选自《天津文学》2013年第6期,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滕狼少佐拽过刘老爷爷,举起军刀,后又用刀刃划一个小孩的脸,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凸显出程咬铁大义凛然的形象。 |
B.小说反复描写围观的村民们和日本兵看程咬铁玩魔术时的紧张、惊讶、叫好等反应,从侧面表现了程咬铁表演的魔术很神奇。 |
C.日军机关长和滕狼少佐觉得程咬铁表演的“推心置肺”魔术很刺激,于是上台配合程咬铁表演魔术,结果被程咬铁干掉。 |
D.小说结尾交代程咬铁指认的那个八路其实是他的儿子,村民们对程咬铁的误解至此真相大白,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
E.程咬铁身怀绝技,他的魔术既可以用来凝聚人心抗日,也可以用来杀掉穷凶极恶的敌人,这正是标题中的“神奇”的内涵。小说开头到“神奇!神奇!”这10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程咬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列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道路与古希腊根本不同。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前身分别是以原始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夏部族、商部族和周部族。他们各自生息、发展于一隅,后才先后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共主。地位虽然变了,但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仍然保持着原先的那种血缘亲族关系。不同血缘、不同祖先的夏、商、周三朝不但在政治上相互排斥,而且在文化上也难于相容。一旦推翻旧王朝,前朝一切统统废弃,一切重新开始。各部族内部都盛行祖先崇拜,但只崇拜和神化自己部族的祖先,而排斥和贬抑其他部族的祖先。夏、商、周各有自己祖先的神话,但彼此却不能继承和发展,前一个朝代的神话在后一个朝代得不到重视和继续加工的机会。这样一来,以前的神话不但得不到提高和发展,而且十分容易散佚。祖先崇拜和部族利益在文化上的排他性严重地抑制了我国神话发展和提高,使之得不到像希腊神话那样反复加工的经历;同时,由于每个部族各搞自己一套神话,并按自己祖先神话的世系编排诸神的世系和辈份,因而最终未能形成各部族统一的神话和相应的神系,以及贯穿全部神话并统率众神的主神。后来,这些神话未及进一步被加工和系统化,神话历史化的风暴便向它们袭来,使那些具有超自然神奇能力的神祇,逐渐演变成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先王和圣哲。诸神既然已经被从天上请到地上,定格于人间,那么,渊于原始时代的神话的发展也只能就此停止。
(节选自《文艺研究》)下列关于希腊神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了英雄神话。 |
B.希腊神话不是按照神话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不断发展前进的。 |
C.希腊神话是自然崇拜,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有比较清晰地反映。 |
D.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希腊哲学,希腊神话最终成为后希腊精神的原型。 |
关于中国神话,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同的部族崇拜的祖先不同,这使中国神话难以进行系统地整合。 |
B.中国神话新神、旧神之间界限不清楚,并且始终没有形成神系以及主神的结构。 |
C.中国神话中一些神明从属关系不明,可能因为他们原本就分属于不同的部族。 |
D.中国上古神话缺少后世反复加工的经历,而且还受到历史化的改造。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朝都有国家政权与家族统治相叠合的特征:家事即国事、治家即治国。 |
B.中国夏、商、周三个部族及他们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文化上都处于相互对立排斥的状态。 |
C.我国神话流传下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部族均排斥和贬抑其它部族的祖先。 |
D.中国神话神系及主神的不确定,使得中华民族的意识和精神也难以得到清晰地反映。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塔里木感怀
①驱车进入塔里木,戈壁沙洲绵延千里,边塞风光扑面而来。
②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
③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汽,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是死了,也最终会变成石油,堪称沙漠圣徒。然而,在她刚直坚守的风骨之下,也有她灵动与变异的一面。她是一种变叶树木——5年以下,叶细如柳;5到15年间,细叶与圆叶混杂;15年以上,就满树的“圆”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杨。之所以这样,是胡杨适应环境,懂得顺生——幼株根浅,对抗干旱,芽叶自然要收敛,以减少水汽蒸发;到了树大根深,自然要张扬,以竖起意志之旗。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
⑤再行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这里的油田产量,如果以传统的生产流程计算,需要上千个石油工人。而在现代化的开采条件下,偌大个油田却只有七个人。这七人,都是80后,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有机会留在城市,但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说:“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是呀,只有在采油一线,才知学问运用的方向,才知好钢链接的焊点。他们每个人都有发明专利,有的还拥有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当我送上真心的赞美时,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只有地火冲腾,才有青春激情。如此年纪,居然就有这样的生命情怀,真让我感到: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我问:“你们想过没有,人间往往是能者多劳,你们越是有作为,油田越是离不开你们,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回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⑥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取材于凸凹的《塔里木感怀》)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写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意在赞美它从容内敛,也为下文写它在大美之下的悲壮做了铺垫。 |
B.第③段中写塔里木河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消失在大漠之中的目的,是想告诫人们如果担当太重,只能消耗自己。 |
C.第⑤段作者写“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意在赞美年轻的石油工人们既有充盈丰富的学识,又有谦虚内敛的品格。 |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使人们感受到塔里木土地上特有的文化气息,有着较 |
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语言富于感染力,对塔里木河、胡杨树以及石油工人的描写都体现了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第④段中提到梁启超先生有何用意?(5分)
文章结尾段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请结合全文,
回答下面问题。①作者认为“令人信服的注脚”具体指什么?②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来源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
E.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