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奇魔术
戴玉祥
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程咬铁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的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
围观的人齐喊:“真刀——”
程咬铁也不做声,左脚一点,那尖刀便被稳稳攥在右手。
程咬铁右手攥刀,后退几步,站定,右臂慢慢抬起,刀尖顶着喉结,微微闭上眼睛。
围观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空气,似乎凝结。
突然,一声惨叫,那把刀,刀尖从后颈探出,殷红的鲜血,顺刀而流。
众人脸色大变,想喊,却喊不出声。
程咬铁忽的拔出尖刀,喉结处,丝毫无损。
众人如梦初醒,齐呼:“神奇!神奇!”
程咬铁面带微笑,不响一声。
这天,程咬铁正在院内练功,院外哭喊声骤起。
程咬铁跑出院子,只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迎面走。程咬铁想跑,但没有跑。程咬铁想知道这些日本兵,赶村民做什么。
原来,鬼子的运粮车在村南的戴家湾被八路抄了,鬼子怀疑村子里有八路,才这阵势。
村口,那爿空旷地上。
叫滕狼的少佐,手按军刀,咆哮:“八路的,交出!”
没有人回答。
“不交的,”少佐抽出军刀,“统统的,死啦死啦。”
还是没有人回答。
少佐抬起军靴,咯噔跨前一步,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
村民们闭上眼睛。
一声断喝:“住手!”
程咬铁跳到少佐面前。
“放了他!”程咬铁手指少佐,“我知道八路在哪里。”
“你的,知道?”少佐放开刘老爷爷,跨到程咬铁面前,“你的,良民大大的。”少佐脸挂狰狞。
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忿怒。
“你的,快说!”少佐急了,“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少佐手握军刀,泛着绿光的眼睛,扫视着村民。突然,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惊惧的惨嚎声,令人心悸。
“住手!”程咬铁手指人群中的一位青年,声若蚊蝇,“就是他——”
那青年被拉了出来。
事后,村民的吐沫淹了程咬铁。程咬铁再玩魔术,也都不去看了。
这天,程咬铁正玩魔术,滕狼少佐走过。
“你的,魔术大大的好。”滕狼少佐泛着绿光的眼睛,直视着程咬铁,“你的,以后军营的耍。”
之后,村子里就没人见到程咬铁了。村民们见了面,就说,程咬铁这个大汉奸死了,报应。只是那个青年八路,死得太惨了。但也有人说,程咬铁没死。
程咬铁的确没死。
程咬铁在鬼子军营里,玩魔术。玩着玩着,便玩出些名堂。那些日本兵,没事就绕着程咬铁转。就连滕狼少佐,也喜欢上了。
一天,日军淮河战区机关长来少佐的军营,少佐讨好机关长,让程咬铁耍一出魔术。
程咬铁欣然答应。
程咬铁这次玩的是一种叫“推心置肺”的魔术。魔术开始后,程咬铁叫了二个日本兵过来,让二人分别躺在二只木箱里,罩上红布。程咬铁高挽衣袖,双手合拢,在人前连连走过三遭后,步到左边的木箱前,双手霍的插下去,旋即捧出一只血淋淋的的人心。
机关长腾的拔出手枪。滕狼少佐也站了起来。
程咬铁捧着血淋淋的人心,小声说道:“人命关天,千万不可弄出声响。”说后,将人心放进右边的木箱,再抬出手时,手里已提一叶人肺。
唏嘘声一片。
程咬铁将人肺放入左边木箱。
“下面,”程咬铁脸矮浅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程咬铁揭开红布,二个日本兵从箱子里爬了出。
有人跑过去,看那箱子,内里没有异样,更不见一点血迹。问那二个士兵,回答,好像睡了一觉。
神奇!神奇!
机关长更是觉得刺激。
程咬铁趁机激道:“各位长官,我看机关长兴致很高,有请机关长与滕狼少佐‘推心置肺’,好不好?”
众士兵齐呼:“大大的好!”
机关长有些犹豫,但见士兵们情绪高涨,不好拒绝,便与滕狼少佐走上台。
程序照旧。
所不同的,是程咬铁又拿了一块大红布,罩在二箱的红布之上。快结束的时候,程咬铁掀起大红布一角,神秘而认真地说:“人命关天,五分钟内,不可掀布。”说后,程咬铁钻了进去。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忽有人觉出不妙,跑过去,揭掉红布:机关长,还有滕狼少佐,皆已毙命。
机关长的心被挖,滕狼少佐的肺被掏。
程咬铁不见了。
此时,程咬铁正蹲在一座新坟前,泪流满面。坟里躺着的,就是在滕狼少佐面前,被他指认的那个八路。
只是,村里没有人知道那个八路,就是他的儿子。
(选自《天津文学》2013年第6期,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滕狼少佐拽过刘老爷爷,举起军刀,后又用刀刃划一个小孩的脸,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凸显出程咬铁大义凛然的形象。 |
B.小说反复描写围观的村民们和日本兵看程咬铁玩魔术时的紧张、惊讶、叫好等反应,从侧面表现了程咬铁表演的魔术很神奇。 |
C.日军机关长和滕狼少佐觉得程咬铁表演的“推心置肺”魔术很刺激,于是上台配合程咬铁表演魔术,结果被程咬铁干掉。 |
D.小说结尾交代程咬铁指认的那个八路其实是他的儿子,村民们对程咬铁的误解至此真相大白,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
E.程咬铁身怀绝技,他的魔术既可以用来凝聚人心抗日,也可以用来杀掉穷凶极恶的敌人,这正是标题中的“神奇”的内涵。小说开头到“神奇!神奇!”这10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程咬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
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是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这种感觉,用30年代的语言来说,那就叫作“生的回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伤感”和“感伤”了。
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
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
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
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太后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
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
它不说话,但它会告诉你一切。
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了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让站在你的作品前面的观众,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
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镜头。
无言胜于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影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欲望。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
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搔首弄姿。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下列表达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摄影是视觉艺术,又是感伤的艺术。 |
B.摄影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
C.电影、电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的。 |
D.摄影作品有时需要有文字标题加以说明。 |
E.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这句话旨在说明:
A.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 |
B.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是一瞬间的事。 |
C.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立刻就成为永远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
D.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取景器里的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认知心理学约起源于20世
纪50年代。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知觉、意象、思维、记忆、
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更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
制约,主张正是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并构成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认知心
理学认为知觉、意象在揭示人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人接受到来自环境的信息
或刺激时,他便会通过相应的神经活动对接受的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形
成新的知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作出反应。人的知觉行为表现出整
体性、选择性、相对性、恒常性、组织性等心理特征。总的说来,知觉的形成要依赖于
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反应
或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会有一个内部的心理决策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的。这样一个决策过程便意味着刺
激的输入与反应的输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或内在的认知过程。人的行为离不
开认知,而认知的本质在于符号计算和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象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意象,是指已经贮存的知觉形象的
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意象形成的过程常常是选择性知觉、错误知
觉、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意象作为个体过去所获信息的产物,它不是信息的一般
积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认知图式。当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时,由
于时间、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地、严格地、理性地搜集所有的信息
而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于是在心理惰性的驱使下,个体总是尽可能地节省认知能量、
减轻认知负担,试图寻找认知的捷径,从而不自觉地、更多地依赖于已有意象进行决策
和行动,而这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指个体对收到的信息或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背离了实际情况。由于知觉往往
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全都是客观真实的刺激因素本身,而是对刺激因素的知
觉最终决定着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在此情形下,就可能导致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或扭曲
事实的知觉现象。一旦知觉发生错误,理解就会错误,从而做出错误反应。可见,在个
体决策过程中,知觉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错误知觉往往都是负面性的,“并非都是坏事。
行为的正面、负面效应,要看个体的错误知觉在其意识中形成了怎样的意象,不同的意
象会指引不同结果的产生。.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有删改)下列对“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心理学中的知觉、意象、思维、记忆、注意等。 |
B.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认识决定个人行为,但认知有误未必行为错误。 |
C.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意象紧密相关。知觉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知觉形象的再现或改造。 |
D.认知心理学认为意象形成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如果依靠这种意象决定行为,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
下列对错误知觉的形成及结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错误知觉可能由定势思维所致。 |
B.个体只要克服惰性心理,严格理性地分析所占有的信息就会避免错误知觉的形成。 |
C.错误知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无必然的意象成为现实,助人成功。 |
D.错误知觉即错觉,个体行为出现负面性结果,不一定是错误知觉的错,个体意识中意象如何,才是个体行为正负的主要依据。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而个体的行为也离不开个体已有的认知。 |
B.知觉与意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直接刺激,现实的刺激是形成知觉与意象的基础。 |
C.意象建构着个体的心理品质,而个体也利用意象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
D.知觉、意象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此外《灵宝经》还记载某国大旱,一个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这是用啸来求雨。葛洪的《神仙传》也曾记载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晋以后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颧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魅力。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
B.魏晋名士首倡“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
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中指出:“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雇用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无疑太高了;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豪•鲍克斯教授给出的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豪•鲍克斯教授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不仅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你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
豪•鲍克斯教授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豪•鲍克斯教授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下列分析与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 |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都与思想家、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
C.真正的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而真正的建筑师的缺少则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丑。 |
D.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不但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让公众精通建筑。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建筑与建筑物内涵不同,前者具备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和住宅或政府之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相差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
C.城市中的大多数住房只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又能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 |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建筑并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
根据文意,下列对“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的必要性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
B.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师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 |
C.建筑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因为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建筑物的功用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 |
D.应该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音入密
桂亮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往往会使出一种叫作“传音入密”的功夫。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把这一神奇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可以产生出一束极为狭窄的声波,使得只有特定的接受者才能听见。这种高度“定向”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来自你面前,而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几百米之外发出来的。这种名为“声音聚光灯”的技术,是目前颇为有前景的声音传播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发送出一束大约数英尺的“音柱”(就好象手电筒发出的光柱一样),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约瑟夫•庞培。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示范技术系统分别被安装在东京主题公园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游客们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和这个展览品有关的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搞得心烦意乱。“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
“声音聚光灯”把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高频率声波非常容易聚集,可以和光波一样便于控制,而那些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则会四下扩散;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超声波发出后会和空气压力相互作用,还原出可以听到的声音。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庞培的另一项发明也相当厉害,那就是美国技术公司的“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布莱克斯多克教授体验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后,说道:“我听到了一个来自100米之外的声音,非常清晰,但是当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之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玩意简直是太神奇了。”美国技术公司总裁说,他们从2002年2月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的芯片。前不久,他们和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个协议,准备将这一技术用于未来战争:心理战。这一技术可以扰乱敌人的判断力,让他们以为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型号比较小的声波发送器完全可以让敌方无法察觉,而幽灵一般的声音足以令神志清醒的士兵也精神错乱。
庞培对军方的做法不满意,他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U2乐队的波诺说,准备在U2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用上它。
《知识窗》2002年6月对武侠小说中的“传音入密”“这一神奇想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林高手对特定的对象说话,而他人却完全听不见。 |
B.来自很远地方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很近地地方。 |
C.通过武功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把信号传给特定对象。 |
D.能够发出特殊的声音,使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两个技术系统,都可以使声波传播到比普通声波更远的地方。 |
B.“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工作原理类似: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再转换出声波信号。 |
C.庞培找到了空气压力对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的作用的规律,使“声音聚光灯”技术获得了成功。 |
D.“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被广泛运用到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其他声音不能进入超声波传播的区域,所以游客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有关的展览品声音。 |
B.“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发出的“声柱”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听到声音的范围也大小不同。 |
C.超声波转换出的声音不会四下扩散,所以布莱克斯多克教授往旁边挪了几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
D.庞培对军方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这充分表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