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德湖记
[宋]曾巩
鄞县张侯①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郑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②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又固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节选自《曾巩文》)
注 ①张侯:名峋。“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②茭蒲葭菼、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鄞之乡十有四 凡:一共 |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直:面对 |
C.既成,而田不病旱病:缺点 |
D.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比:相邻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一项是 ( )
①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②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 功力。 |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 |
意愿。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
译文: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译文:
参考译文
鄞县张(峋)君绘制了他辖县内的广德湖图,并写信给我说:希望能得到您所写的记文。
广德湖的面积大概五十里,在鄞县西面十二里的地方。它发源于(宁波西南的)四明山,在湖的北面引水挖掘了漕渠(运粮的水道),从湖的东北面泄洪进入甬江(在浙江省境内)。鄞县总共有十四个乡,东面七个乡的田地,由钱湖的水灌溉;鄞县西面七个乡的田地,灌溉用的水,就靠这广德湖了。通行于越州的船只都经由此湖,广德湖的物产,有丰饶的野鸭大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淳化二年,有人开始与州县强悍的官吏一起侵占湖面造田,(这种情况)长久不能纠正。至道二年,知州丘崇元亲自考察治理占湖造田的事情,因而湖开始恢复(原貌)。宋真宗咸平年中,朝廷赐给官吏职田(即职分田,朝廷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俸禄的公田),鄞县选取湖的西面山脚下的百顷之地作为职田,不久(官吏)谋求增加职田就私自扩大占湖造田面积。天禧二年,知州李夷庚开始勘正湖界,筑起湖堤十八里来限制占湖造田。
到了张君做鄞县令时,湖已经长久没有治理了,西面七乡的农户把旱情报告给他。张君为此筹划治湖方案,田地在湖旁的百姓都很高兴,愿意出力。张君计算人工、征调所需财物,选择受人信服并知道筹划的人,让他们监督施工而且自己决断,完全不委派属下的官吏,人们因为不被干扰,就都勤勉积极地奔走于治湖。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鄞县人堆积起石块堵塞水流,在石堤中留下水洞,用木板来做水门,根据水量的大小来关闭或开放水门,(这种水利设施)叫做碶。于是又修筑水闸增加旧制,总共修筑九个石碶,二十个堵水的土堤。堤上种植榆树柳树,超过先前的数量总共有三万零一百棵。又用剩余的材料在堤上修建了两个亭子供人休憩,亭子与望春山、白鹤山相对,于是用两座山名来命名两个亭子。在山上建造了庙宇,一是用来祭祀主宰此湖的神灵,一是用来祭祀对此湖治理有功的官吏。在熙宁元年十一月开始动工,到了第二年二月竣工。竣工以后,田地不担心干旱,船只不担心干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的丰饶都恢复原来的样子,而他治湖的好处也惠及相邻的州县,在治理广德湖这件事上,张君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了。
这一年我任越州通判。越州的南湖,长久废弃没有治理,大概是出于官吏因循守旧的缘故,而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境地,我也正为这个事情担忧。纵观广德湖兴起的历史,已经几百年,濒临废弃的危险有多次,由于多次出现(有才德的)人,所以治理得越来越好。大概在大历年间,(广德湖)可以灌溉田地
四百顷,大中年间可以灌溉田地八百顷,到如今可以灌溉田地二千顷了。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所以写了这篇记,希望使后来的人知道不要废弃前人的功业,而(使它)永远成为此地的利益,而且我又将和越州的人谋划治理已废弛的南湖。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翻译:
1、(1)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2)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2、文中体现了庄子什么样的辨证观点?
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候日:“诺。我将得邑金(领地内征收的财物),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末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集市)! ”《庄子•外物》
翻译:
1、(1)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周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对监和侯本人的看法?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从选文中,你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