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八十八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
|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
| 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
|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
| C.引起了政治危机 |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
|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
它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当时的世界商业霸权,拥有的船只超过一万五千艘,成为“海上马车夫”。该国是()
|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