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金秋的首都在鲜花的装点下,显得格外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迎来了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大盛事。1226名代表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第一次汇聚这里,共商国是。”“这次大会”召开时,我国( )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 B.“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
下表是 《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
1915—1918 |
1919—1922 |
1923—1926 |
| 文章篇数 |
770 |
631 |
128 |
| “革命”出现的频度 |
0.78% |
2.45% |
25.14% |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 A.青瓷 | B.唐三彩 | C.粉彩瓷器 | D.釉下彩绘 |
“同志们,我们的大会闭幕之后,我们就要上战场去,根据大会的决议,为着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文中的“大会”是指中共召开的
| A.二大 | B.七大 | C.七届二中全会 | D.八大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
|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
|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
|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 A.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累 |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 C.工人运动的广泛兴起 | D.空想共产主义理论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