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为完整的世界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其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材料二 图中的四幅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中白色部分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材料三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他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说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各地所作出的反应及影响。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移民想要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外来移民),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公民权。
——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9表不得提案任何仅涉及某一个人的法律;如果处罚关系公民的人身或生命,必须由公民大会,且须由监察官审查登记之公民决定。一位合法任命的法官或仲裁人如果司法时有受贿情事,将受死刑之惩处……任何人不得将任何尚未定罪的人,置于死地。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
——《权利法案》
材料四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度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历史必修I》大象出版社
(1)综合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突出特点?
(2)有人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这种看法合理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看法。
(3)材料三表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奠定了什么政体的基础?
(4)美国近代民主与法制的确立是以一部宪法的颁布为标志,该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其对国家权力的分工是怎样规定的?
(5)结合所学知识,从政体形式、权力中心、国家元首三个方面说明英美两国近代政体的不同之处。
(6)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认识。( 2分)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为解决唐宋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明朝改制后
图1图2图3
材料四: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秦统一后在中央和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指出推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兵”、“权”、“钱”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其中三省是如何分工的,有何特点?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3分)
(5)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6)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