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注】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 “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以求食间:从小道 |
B.道不果用果:果然 |
C.而无以夺焉夺:改变 |
D.群冤获宥宥:赦免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深处以修业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 |
B.少文而悍哀有过而礼不逾 |
C.居德清君之丧至则平反之 |
D.表为晋州录事参军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爆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3分)
(2)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4分)
(3) 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 间万 变 皆 于 古 不 同 何 独 文 章 而 可 以 一 律 限 之 乎 就 使 后 人 所 作 可 到 《 三 百 篇 》 亦 不肯 悉 安 于是 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三百篇》又称什么?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
《》;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数十辈 无论:不止,岂止 |
B.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 迨:等到 |
C.坐客乃西顾而叹 西顾:看着西面 |
D.其夜,华林部过马伶 过:责备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①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D.①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在一次演唱会中他卸妆逃走是因为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而李伶又不肯授技于马伶,说明当时演艺界竞争激烈、互相倾轧。 |
B.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 |
C.侯方域推测,倘若马伶去了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他就仍然不会回来。并感叹说马伶具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取得精湛的技艺是无须再问的了。 |
D.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⑵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⑶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9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 |
B.仲舒弟子遂者遂:成功 |
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为:撰写 |
D.以《春秋》之义正之 以:根据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或“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
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去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曰:“吾有子矣,后何患?”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丁太夫人忧,服除,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 无一不中。
遂拜参知政事。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先期,状公之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太夫人忧丁:遭逢 |
B.破奸发伏,逆见随决逆:违背 |
C.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夺:改变 |
D.若有所属,何也属:嘱托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3分)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早慧,十余岁时即能属文,其父早就对其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楣,后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
B.薛公初举进士,把第一之位让给了里人王严,赢得乡人称赞。为官之后,薛公善解民疾,政绩斐然,在莆田时就因悉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 |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肃太后欲以天子兖服冕见太庙,臣子中只有薛公直言正谏,虽当时未能说服太后,但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
D.薛公因病告还,皇上下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薛公多次请辞后才得以退官还乡。在他死后,太常根据有关薛公功行的汇报,议定谥号为“简肃”。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
译文:
(2)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译文:
(3)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