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注】,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③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 谅:诚实。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和孟子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
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新唐书?马周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让:责备,责怪。
B. 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悲愤不已。
C. 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D. 无一言损益损益:偏义复词,偏在“损”,坏的,不好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乡人以无细谨,薄之②帝尝以飞白书赐周
B.①为浚义令崔贤所辱②岑文本谓所亲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D.①周乃去,客密州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B.周为(之)条二十余事
C.遂感激而(于)西 D.留(之)辅太子(于)定州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 马周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了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 马周对皇恩感激涕零,临终时自比管仲、晏子,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不事暴君,不图身后的名声。
10.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的部分断句。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②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密阁 除:免除
B.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契:契约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右:崇尚
D.申说前命,中外喧哗 中外:国家内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
B.非取之于民也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
C.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D.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栻)也
B.愿(上)益加省察
C.(孝宗)旋阅其实,果如栻言
D.明年出栻知袁州,(栻)申说前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让他担任直秘阁。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激烈,使皇上感到不快。
C.宰相虞允文任命宦官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收回任命。
D.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9.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文段断句。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②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阳笑曰通“佯”
B.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张贴告示
C.如言迹之留下痕迹
D.盗遁久矣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呼为张一包因醉而擒之
B.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下令劫夺者死
C.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以理卜
D.复教之请以妇代系此盗捕之急则遁
7、下列各句,与“何神之有”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何为其然也
C.牛何之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担任永康知县后,日夜翻阅公事文书。虽然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但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而且只要百姓送一包饭就处理诉讼案。
B.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卢十八,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十份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又急得睡不着觉。
C.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女孩无以数计。
D.张淳任浙江副使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张淳与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
9、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
翻译:
②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9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戬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旨:意图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丐郡,得知太平州丐:乞怜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至是首问焉青麻头伏焉
C.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
7.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①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①不以迁谪介意
②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①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②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①丐郡,得知太平州
②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此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一句文言文断句。(3分)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将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3分)
译文:
②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4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贼将害允恭,其子以告,因遁去。内客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允恭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太半,擒数百人。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恭以策干之干:求见
B、海贼子孙相袭袭:继承
C、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蹑:窥察
D、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据:占据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贼所获,将杀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①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C、①以殿直掌广州市舶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①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杨允恭能以方略剿贼的一组是()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②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
③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④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
⑤流血及袖,容色弥壮⑥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
B、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
C、杨允恭把三路转运的船只、兵卒和所运物品的数量都做了登记,让各个州选择小吏,把他们聚集起来,杨允恭根据数字交给他们任务,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
(2)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
(3)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