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相继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5年底,清政府接受他们的建议,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前往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宪政问题。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立宪团体发动国会请愿运动,部分督抚也有呼应。黑龙江巡抚程德全、湖广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端方、四川总督赵尔巽先后奏请开国会。宣统二年九月(1910年10月),立宪团体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东三省总督锡良等十八省总督、巡抚、将军共19人联衔奏请速开国会,他们针对清廷坚持9年为期开国会的顽固立场写道:“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缓无可缓,待无可待。此即阁、会克期成立,上下合力,犹恐后时,奈何以区区数年期限争持不决乎?”……十月初三日,摄政王载沣宣布将于宣统五年(1913)开国会,它比预备立宪原订时间提前了3年。
——房邻《封疆大吏的沉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督抚奏请速开国会的目的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些主张提出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两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
发表日期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84年6月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
1985年10月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1992年1月、2月 |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三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材料二中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材料三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