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享用
B.洗盏酌重新
C.履巉岩,蒙茸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向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莫取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凛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掠予舟而西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⑥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挝(zhuā):敲打,击。⑤噀(xùn):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帝殊有难色殊:特殊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反顾骂益甚顾:回头。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得全首领以没非所以靖公议也

A. B.


王好战,请以战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粘罕令拥之去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
C.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译文:
②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延孝胸有韬略、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乃以百骑奔于唐②因见崇韬言其不可
③出其不意,捣其空虚④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⑤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⑥会孟知祥夹攻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将:做将领
C.月靡粟万计靡:浪费
D.士及麾下遁去遁:逃跑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粟帛莫富于姑苏 (陈述句)
B.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C.于胜小敌何有(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
①原句:自高其能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③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登传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①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②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蛮貊:我国古代对南方和东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②丞相:指秦桧。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赐予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项目
C.谋中以危法中:中间
D.属登母死舟中属:恰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他去静江府监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译文
(2)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译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绘堂记(苏轼)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下列各句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结髦:编织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锻炼:指体育锻炼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薄: 轻视
D.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留:滞留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为人取去 B.①虽微物足以为乐
②而求文以为记②而乐之终身不厌
C.①亦聊以寓意焉耳 D.①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

②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②岂不欣然接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 B.轻死生而重于画,
C.屏远声色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等整句,加之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引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