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太湖水体近年富营养化加重,发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业和居民用水。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________成分。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不同之处是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浮游植物暴发后大量死亡时,使水体发臭。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加快治理,还可以放养鲢鱼等植食性鱼类构建生物修复系统。该生态系统中蓝藻与芦苇存在________关系。藻类与植食性鱼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通过________调节形式,使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则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太湖的污染与治理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6分)某种昆虫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有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图表示昆虫体内某个DNA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

请回答问题:
(1)右上图中①过程主要发生在 ,生物学上经常使用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研究①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合成,原因是
(2)右上图中催化过程②的酶是 。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3)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 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 DNA 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
(5)理论上组合①的F2长翅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组合②的亲本中,长翅个体的基因型为

(14分)科研人员为研究土壤pH对粳型杂交稻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消毒后生理状态良好且相同的水稻幼苗分别置于pH为4.0、5.0、6.0、7.0和8.0的培养液培养,其它条件适宜;
②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的值,结果如下图。
分析回答:

(1)培养水稻幼苗的过程中,隔天更换培养液,除了可以防止缺氧造成烂根和营养不足之外,还能防止培养液 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2)测定叶绿素含量前,需要提取叶绿素。提取的方法是:在剪碎的绿叶中加入SiO2
后快速研磨,经过滤获得色素滤液。
(3)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呼吸作用速率时需在 条件下进行。
(4)由图乙可知,水稻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在 范围内对水稻的生长影响不大。结合甲图分析,pH的变化主要导致 的变化.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5)若pH为4.0时,水稻幼苗要正常生长,每天适宜的光照时间不少于 小时。

请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探究试剂X能否使蛋白质结构改变。
实验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本尼迪特试剂、试剂X等。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入 ,向B试管加入5滴试剂X。
②向两支试管再各加2 mL 并混合均匀,将试管放入适宜温度环境中5 min。
③一段时间后将两支试管取出,各加2 mL本尼迪特试剂,放入80~100 ℃大烧杯中 加热2 min,并观察颜色变化。
(三) 实验结果及结论:
,则试剂X能使蛋白质结构改变;
,则试剂X不能使蛋白质结构改变。

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植株紫色基因对植株绿色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植株紫色基因(B) 对植株绿色基因(b)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非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和糯性紫株三个纯种品系供实验选择。请回答:
(1)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应选择非糯性紫株与糯性紫株杂交。如果用碘液处理F1代所有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 ___。
(2)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_ ____。如果要筛选糯性绿株品系需在第______年选择糯性籽粒留种,下一年选择______自交留种即可。
(3)当用X射线照射亲本中非糯性紫株玉米花粉并授于非糯性绿株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这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区段缺失导致的。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
①在上述F1代绿株的幼嫩花药中观察下图所示染色体,请根据题意在图中选择恰当的基因位点并在位点上正确标出F1代绿株的基因组成。

②有人认为F1代出现绿株的原因可能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导致F1代绿苗产生。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F1代绿色植株与亲本中的____ __杂交,得到种子(F2代);第二步:F2代植株的自交,得到种子(F3代);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代植株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 ___,说明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没有发生第6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 __,说明花粉中第6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科研人员为研究土壤pH对粳型杂交稻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消毒后生理状态良好且相同的水稻幼苗分别置于pH为4.0、5.0、6.0、7.0和8.0的培养液培养,其它条件适宜;
②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的值,结果如下图。
分析回答:

(1)培养水稻幼苗的过程中,隔天更换培养液,除了可以防止缺氧造成烂根和营养不足之外,还能防止培养液 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2)测定叶绿素含量前,需要提取叶绿素。提取的方法是:在剪碎的绿叶中加入SiO2 后快速研磨,经过滤获得色素滤液。
(3)测定水稻幼苗叶片呼吸作用速率时需在 条件下进行。
(4)由图乙可知,水稻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在 范围内对水稻的生长影响不大。结合甲图分析,pH的变化主要导致 的变化,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5)若pH为4.0时,水稻幼苗要正常生长,每天适宜的光照时间不少于 小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