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这一理论视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贸易顺差有利于积累财富,为此国家应采取干预和保护的政策以实现贸易顺差。这种学说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因而在15到17世纪的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
——摘编自叶晓东《浅谈重商主义理论与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渊源》
材料二 在西方,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从如何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出发而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前者主张政府对某些社会经济生活,应实行无为而治不加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后者则主张政府应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社会经济生活实行管理、调节的政策。这两者的地位依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两者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浅析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两种经济思想的利弊》
材料三 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它认为社会应保证每个人在择业、保护私有财产、使用收入、运用资源等方面享有充分自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然后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而实现公共利益。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重商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商主义是如何“在15到17世纪的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的。(9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这两者的地位依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结论。(8分)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呈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明的交往
中外交流和交往对古代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绸和造纸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主要通过哪一途径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
(2)以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二中欧洲“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哪些?而到18世纪末叶,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中“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指的是什么?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西方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对抗的哪些措施有哪些?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3)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人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四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规定出自哪部文献?该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及与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4)在学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后,张明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步,杨力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根据法、德两国的政体特征、作用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5)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所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一一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材料三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护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他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1)分析材料一中“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5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意图。(5分)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国联在制止侵略战争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1919年3月)
(1)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2)分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和美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